饱肥己,尸位素餐,文官们就像寄生虫一般生生把大明啃食个干净,只留下一具枯骨。
任何不从文官制度内部进行改革的新政其实都很难有根本性改变,无非是挖肉补疮隔靴搔痒罢了。
这也是谢慎为什么急于把匠考并入科举,并训练新军的目的。
文官需要制衡,文官也需要分享权力。
唯有专业化的人才管理国家,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而不是一群满口道德文章的儒学机器。
当然,在国家统治者的层面上,也是有很大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帝的权力太大。
自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以来,大明就不具备一个制衡皇帝的方式。
内阁看似是丞相制度的替代品,其实还差的远。
便是内阁首辅也无法完全起到丞相的作用,而需要和司礼监配合。
两者合二为一,才勉强能称之为相。
这也是最麻烦的问题。
任何一个皇帝,只要不是白痴弱智,都不会放弃手中的权柄。
这一点朱厚照也不例外。
朱厚照虽然生荡了一些,但其实他对于权力也是很看重的。
如果谢慎改革上来就冲着皇帝,那肯定下场会极为凄惨。
在谢慎看来,君权确实需要被限制。不过这需要一步步来,先完成对文官的改造,再来限制君权显然比直接与君权对撞来的现实。
至于是二元制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亦或是一种区别于两者,又和内阁制度联系颇深的新制度,谢慎现在还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这个国家往好的方向发展,谢慎需要咬牙坚持下去。
其中困苦还无法与旁人提及,这恐怕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不过至少在这件事上谢慎的表态起到了作用,朱厚照对其一再挽留,就差主动认错了。
朱厚照是天子,指望其认错当然是不可能了。
谢慎也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见好就收。
他从来没想过和皇帝对着干,毕竟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新政改革都需要假借朱厚照之手来完成。
没有朱厚照的支持,他什么都做不了。
一番折腾下来,弹劾唐寅、谢慎的朝官发现一切都没变。谢慎还是那个当朝次辅,唐寅还是顺天府尹。
他们似乎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直接把脊背露给了谢、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