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董卓进京下(1 / 1)

此时,朝廷上最大的官还是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董卓便以废帝议示太傅袁隗。

废除了何太后,袁隗就能进一步掌控朝政。

他又怕何太后和舞阳君追究何苗之死。

而何太后和少帝刘辨又都亲近宦官,袁隗害怕日后宦官又会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因此,袁隗也有废立之心。

于是,袁隗表示同意。

八月三十日,袁绍拒绝废立提议后,董卓又召集百官集会,正式商议废立。

在朝堂之上,董卓说道:“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董卓见百官们都沉默不敢应对,又说道:“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阻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伊尹废太甲,霍光废刘贺,都是权臣废帝王的故事。基本上,后来的权臣搞废立,都得提一提这两位的事迹,作为自己废立天子合法性的依据。

霍光定策,延年案剑。说的是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时,霍光时任大将军,因为刘弗陵无子嗣继承帝位,便迎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登基为帝。

可是,这位昌邑王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又被霍光为首的群臣以品德、违法等问题废黜。

当时,霍光把群臣招来商议废立大事,群臣吓得无人敢应。此时,霍光的门生故吏,大司农田延年离席上前,手按剑柄,说道:“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大家谁都不想被斩,于是,就都同意废黜昌邑王了。

董卓玩了一把模仿秀,自己同时扮演霍光与田延年两个角色,很是考验他的演技。

就在这一片沉默之时,尚书卢植挺身而出,反驳道:“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董卓无言以对,勃然大怒,想要杀掉卢植,因为卢植海内人望,不好轻易动手,最后,董卓只能罢其官位,将卢植赶出朝廷。

卢植心灰意冷,北上返乡。董卓派出刺客,想要刺杀卢植。不过卢植没有直接回家,躲开了追杀。

九月一日,百官云集崇德前殿,董卓让人在朝廷之上宣读废立策文。

“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一般来说,臣子废立皇帝,都是要用皇太后的名义。

毕竟,从名义上说,皇太后毕竟是长辈。有权处理家中晚辈。

比如霍光、司马师、桓温等等,都是走的这个路子。

但是,董卓毕竟是董卓,人家不走寻常路啊,不但要把少帝给废了,还要追究何太后的罪责。

何太后在朝堂之上哽咽流泪,满朝大臣无人敢言。

这时,丁宫说道:“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

祭仲是郑庄公时重臣,多次废立君主,被认为是导致国家衰落的奸臣。

董卓多次以伊尹、霍光自比,丁宫偏偏要用祭仲作例子,其实,是在暗中讽刺董卓是个乱臣贼子。

董卓这货,虽然不是什么文盲。但是,他也实在听不懂这种高级黑。

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被人骂了都不知道。

后来罗贯中老先生看出了这里面的门道,在三国演义里给丁宫加了点戏,最后还让他被董卓砍了,算是成全了丁宫的忠义之名。

满朝大臣,只有卢植明讥,丁宫暗讽。竟无第三人敢有异议。

于是,太傅袁隗上殿将少帝扶下皇座,解下他身上的玉玺印绶,交与陈留王刘协,亲扶陈留王刘协上殿,宣布登基,大赦天下,年号由昭宁改为永汉。

九月三日,董卓又议太后何氏踧迫永乐宫董氏,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然后,董卓命人用毒酒将失势的何太后毒死。让汉献帝刘协到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均穿白衣参加朝会,并不举办丧礼。

董卓为了树立威信,杀掉了一个和他说话时忘记解剑的倒霉侍御史,京师震动。

又把何苗从棺材里挖出来,枝解节弃于道边。又收苗母舞阳君杀之,弃尸于苑枳落中,不复收敛。

董卓遂废帝,又迫杀太后,杀舞阳君,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

因为和董太皇太后拉上了关系,董卓便以董氏外戚自居,顺便将董太皇太后之侄董承,纳为部下,以示亲近。这个董承,就是三国演义里,搞出了衣带诏的那个董承。

如果说,谁是废立皇帝最大的责任人,一定是袁隗。

至于董卓,根本就个背锅侠。他本是袁隗的门生故吏,手上大部分的兵马,刚到手,还没捂热乎,能有多大的控制力。

或者说,董卓如果没有得到太傅袁隗的帮助,光靠三千士兵,是不可能吞并几万朝廷军队的。

在朝廷之中,董卓也没有任何政治基础。没有袁隗的支持,他根本没有废立皇帝的能力。

只不过,袁隗是个毛都熬白了老狐狸,实在是太特么狡猾了。

明明是他想在何进死后独揽大权,利用故吏董卓这么个粗货,完成了废立大事。

偏偏他干了这么大的事情,一转身,就把所有的黑锅,都扣到了董卓身上。

而袁隗自己,仿佛一点边都没沾。

甚至有人骂袁绍,说袁绍是乱天下的贼子,也没人骂他袁隗。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袁隗没有参与废立,责任也应该由他来背。

这和董狐记载“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一样的道理。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甚至,袁隗还不如赵盾,赵盾逃跑了,不管“弑君”的事情,究竟是不是他指使的,毕竟他不在现场,用孔夫子的话说“出境得免”。

而袁隗却是亲手将少帝扶下皇座。

其中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九月十二日,董卓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董卓由司空改任刘虞留下的太尉位,兼领前将军,假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十三日,太中大夫杨彪任司空,同时,征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二十一日,黄琬入朝任司徒。

此时,朝廷三公齐备,分别是司徒黄琬,司空杨彪,太尉董卓。

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

天子,也许是太傅袁隗的意思,准奏。于是,恢复陈蕃、窦武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陈蕃之子陈逸,任鲁国相。

窦武之孙窦辅,举为孝廉。

十月三日,何太后才下葬,与灵帝合葬于文陵。董卓还趁合葬的时候,命人把文陵中的陪葬宝物都拿走。

周毖劝说董卓,说道:“废立之事,非常人所能明白。袁本初不识大体,得罪董公,因恐惧而出奔,非有异志。如今捕之甚急,势必会使他反叛。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袁本初收豪杰,聚徒众,则山东非公所有也。”

周毖与董卓是同乡。是凉州少有的名士,因为有这一层关系,颇受董卓信用。

董卓闻言,深以为然,此时袁绍逃亡到了冀州。于是,董卓就任命袁绍为勃海郡太守,封邟乡侯。

袁绍根本不理什么勃海太守,仍然自称司隶校尉,因为他把司隶校尉的印绶带走了。董卓也没办法,只能不任命新的司隶校尉。

董卓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王匡为河内太守,鲍信为济北相。

面对董卓打过来的糖衣炮弹,以袁绍为首的这群人,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个选择。

那就是,把糖衣吃下去,把炮弹打回去。

董卓又大肆提拔士人中的佼佼者,征辟名士入朝为官。一来,是给自己扬名,二来,也是想从中收取一些人才为自己所用。

颍川荀爽,先为平原相,还未到任,又为光禄勋。当了光禄卿之后,荀爽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荀爽乃是中原世族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一介平民,自被征命到当上三公,前后未满百日,不过九十五日而已。

陈纪为颍川名士陈寔之子,任五官中郎将。

韩融也是和荀爽、陈寔同一辈分的颍川名士,为大鸿胪。

张玄,为侍御史。

张玄曾经建议张温发动政变清除宦官。当初,车骑将军张温出征凉州前,他的故交张玄跑来找张温,提出诛杀宦官,他甚至还策划好政变细节,让张温趁着皇帝及文武百官到洛阳城外为其践行时,突然以军令发动政变,直接诛杀宦官及相关的一切人等。张温被吓得目瞪口呆,没敢动手。

此时,宦官已经被清扫一空,张玄这才接受任命,因为年老体弱,中途病逝。

又征辟申屠蟠,不到。众人咸劝之,蟠笑而不应。算是保全了名节。

杨彪又征辟汝南许劭,许劭亦不到。

韩馥为御史中丞,他是颍川韩氏之人,被董卓举为冀州牧。

朱儁由城门校尉为河南尹。

刘岱由侍中出任兖州刺史。

孔伷有“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之名,张谘亦知名。

以孔伷为豫州刺史。

张谘为南阳郡太守。

服虔为尚书侍郎,又为高平令,最后做九江太守。服虔一到任,就弃官逃走,投奔徐州陶谦,后病逝。

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求出补吏。除亢父令,举家迁往冀州,投奔韩馥。

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当然,董卓自然也没有忘记征辟刘备的岳父,名士蔡邕。

最新小说: 诱妃入局:盛宠腹黑小狂妃 凤乱 坑娘攻略 拖走腹黑丞相 锦绣深宅 农家傻夫 孽缘当道 择夫 国战1915 重生第一女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