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通晓经书,品行端正,能宣传教化的法令!”
“我推动学宫之事,看似给诸多人免除了徭役,但这些学生学业有成后也带来了政令通达!”
郡守府中,文翁给镇元神君亲自办‘节’时,也极为努力推荐着自己在蜀郡教化的成果。
他又不时回应张学舟一些疑问之处。
“说来这还需要感谢你!”
“感谢我?”
“你可记得太平堰!”
“记得!”
“那太平堰鱼嘴处除了蛇害,河水灌入蒲阳,这些原本干涸的区域土地变良田,我们蜀郡新增耕种的肥沃田地近二十万亩,有了可种植的肥沃田地,你所提及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
“原来如此!”
“这完全能弥补免徭役带来的损失!”
经济发展才有基础培养人才,同时,人才培养了又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短短数年,蜀郡城从难于推动学宫之事,进而转化到诸多人向往学文识字。
张学舟和镇元神君所疑惑之处也在于此,读书带来的回报率太长久,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几乎没可能产生读书的条件,而文翁则是在不断寻求推动学文识字时正好打破了禁锢,从而具备了相应的基础,从而导致蜀郡民风在不到十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赤色联盟国在过往也是如此,数十年前的文盲率高得吓人,但在基因大爆炸后,不断丰衣足食下带来了文化方面的不断发展,甚至到了极卷的程度。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时光回转三十年,甚至只需要二十年,诸多学府毕业生都有足够资格成为高端人才。
而蜀郡城当下的情况类似于赤色联盟国某个阶段。
这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达成社会生产力更高的发展特征,哪怕张学舟也只剩下称赞。
时代或许会禁锢很多人,但也有一些人不断向前开辟,在不断失败时也会带来成功的经验。
张学舟连声赞叹,又不断追溯着蜀郡城变化的源头。
文翁郡守则是时不时介绍,又时不时进行推荐。
半晌,文翁郡守脸色不免一白,看向张学舟的目光都有了不同。
得益于太平堰开凿分流带来的大量良田,文翁郡守走通了教化之路,但其他郡县难有蜀郡这种条件,想要重复蜀郡文风道路的难度显然会极高,一如他数年前那样尴尬。
张学舟还不曾开口拒绝,文翁就很清楚学宫推广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