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一千四百七十六 摇扇子的诸葛亮

一千四百七十六 摇扇子的诸葛亮(1 / 1)

诸葛亮平时积累的名望或许看不出什么作用,但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经济萧条的危机袭来,钱益得到中央公文之后,略一看,眉头紧锁。

他按照中央的吩咐将必须要关闭的一部分店铺的名单整顿出来,一看数量那么大,顿时头大如斗。

这么搞,会叫开办商铺的小门小户恨死他们。

所谓众怒难犯,他们就算做官,也不敢贸然触犯众怒,不然众怒之下,他们一定没有好下场。

中央倒是轻松,让他们办事,再把他们罢黜,事情办完了,对民间也有了交代。

他们就完了。

本身就是中央外派官员的钱益对中央某些臭不要脸的家伙的办事手法再清楚不过了。

他自己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自然而然想到了万事通诸葛亮,于是就立刻来找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聪明,在中央也有关系,其他人可以当炮灰,诸葛亮总不至于当炮灰吧?

钱益如此认定,所积极主动地和诸葛亮商讨对策。

“孔明,你看这个事情怎么办比较好?我观之,牵扯甚大,不仅会让官吏忧心忡忡,也会引起民愤,朝廷那边把事情推给咱们,显然是居心不良,咱们……”

诸葛亮早前和郭鹏商议过此事,此时郭鹏刚离开没几日,他心中已有准备。

略一沉思,诸葛亮就开口道:“不要想着朝廷会出钱,朝廷本身就有很多官员对于西北之事极为不满,商税节节攀升,他们尚且死咬不放,每年都有要求罢黜西北商业的奏表。

现在出了问题,他们更不可能让朝廷出钱救济西北,这样的官员在朝廷里实在是太多了,就算陛下一力主张,动用国库也是难事。”

钱益对此十分不满。

“鼠目寸光!贪心不足!那群察举出身的高官显贵就该全部罢黜!他们就知道从西北榨取税收!西北一旦有难,净想着落井下石!前汉凉州对洛阳离心离德,我看不是毫无道理!”

诸葛亮摇了摇手里的扇子,叹了口气。

“眼下洛阳和西北之间的矛盾,并非前汉门户之见,而是重农抑商之纠纷,是政见不同,门户之见好做,政见不同,难做。”

钱益紧锁眉头。

“那些农户辛苦数年攒一些钱开办商铺? 无非是想补贴家用,虽说小商户税收不高吧,但也是要收税的,商税可一点都不低。

现在一旦出事,直接让他们关了商铺,不让做生意? 但是欠款还要还? 这样一来他们会如何想?还不是往死里埋怨咱们?”

诸葛亮十分冷静。

“朝廷决策既然已经做出,并且不是干脆罢黜西北商业,想来已经是朝中有人帮西北说话了? 在这个局面之下维持西北商业存在实属不易? 我等不能奢求更多。

眼下,此事宜快不宜慢,越早解决? 就越主动? 而且不能强制去办? 否则惹人寒心,将来不好收场? 这毕竟不是他们的错? 根本问题不在我,而在安息。”

诸葛亮虽然不知道镇西都护府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也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转移矛盾。

先把本来就不属于魏帝国的锅甩了出去,甩给安息人,让安息人成为他们共同的敌人,方便诸葛亮凝聚人心来办事。

钱益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诸葛亮这一点题就让他想到了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官吏们的情绪,而稳定官吏情绪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不用承担责任。

责任一旦甩掉了,官吏就无事一身轻,非常愉快,就能办事了。

“只是不知道安息何时恢复太平,何时再来西域了。”

钱益虽然对中央那群老朽十分不满,但是也知道问题真的在安息人身上。

如果安息人不来,中央就算投钱过来也没用,这是个无底洞。

没有消费,如何带动得了一地商业呢……

所以,该关的,必须要关,他必须要全力与诸葛亮协作。

诸葛亮决定利用自己的人望和威信,召集名单上的商户们共同商讨这件事情,与他们协商一个解决方案,最好利用对话与妥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

信誉这个事情对于商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失掉了信誉,商人的事业就完了。

对于政府来说也一样,失掉了公信力,政府就只能用暴力办事了。

暴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该是最后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而且一旦用了暴力,公信力就很难再次凝聚了。

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对于暴力的使用,他始终非常谨慎,觉得能不用就不用,尽量不要让警队以一种暴力姿态出现。

否则警队也会失去公信力。

另一边,朝廷对于郡守、县令能否妥善利用警力也持有保留态度,所以才让刑部介入,给郡守、县令上一道枷锁。

诸葛亮由此认为不宜轻动警队,尽量去对话、谈论,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大家做一做妥协,不要做那种强行损害民众利益的事情,那对于官府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要吸取前汉之所以被魏取代的经验啊。

钱益表示支持,警队确实不宜轻动。

当然,他是觉得一旦让刑部牵扯进来,免不了诸葛亮事后的一阵麻烦。

不用钱益说,北庭都护府刑部的分部郎中孙不弃也不是很愿意在这种事情上和诸葛亮闹得不愉快。

他和诸葛亮虽然没有私交,但是在公开场合的聚会上,他对诸葛亮的印象很好。

出于这种印象,以及诸葛亮背后的势力,诸葛瑾,还有张昭,那于公于私,他也更加愿意和诸葛亮合作,而不是对抗。

他当然也是想要回到中央去做官的。

随后,在商人联合会议召开之前,诸葛亮召集都护府内主要官员和中央分部的官员们在一起开了个简短的会议,会议上确认了不用暴力、坚持使用谈判磋商的手段达成目标的方针。

诸葛亮要求全体官员都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做好从今天开始直到危机结束都回不了家的准备。

钱益和孙不弃都表示支持诸葛亮。

有了中央重要部门官员的支持,诸葛亮的腰杆就更硬了。

于是官员们很快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看法,决定按照诸葛亮的方案和需要沟通的商户进行沟通,把他们全部召集到了都护府。

一时间,整个它乾城内风起云涌,很多商户被叫到都护府内开会,且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聚在一起人心惶惶,躁动不安。

诸葛亮很快就出现了。

看到诸葛亮熟悉的身影出现,商人们都安静下来,等着诸葛亮的发言。

诸葛亮和往常一样手上拿着一把扇子,一脸的平静。

明明现在天气还挺凉的,但是他却始终拿着扇子摇啊摇啊。

整个北庭都护府的人们都知道诸葛都护不分寒暑手上都拿着一把扇子摇啊摇啊。

也不知道诸葛亮到底在想些什么。

扇子这东西,早些时候只是江南那一片比较盛行,北方还不怎么盛行,除了统治阶级用扇子当做彰显身份的礼器之外,民间不怎么使用。

后来郭鹏大军南下消灭江东孙吴政权,从江东带回了不少东西,也带回了不少风俗,比如使用扇子的风俗。

江东气候比北方更热,夏日则酷暑难耐,扇子作为引风遮阳的好工具就得到了士人们的热爱,江东士族广泛使用扇子避暑。

当然说起这扇子的广泛使用,魏帝国如今名义上地位最高的大臣——司徒蔡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早年在江东避祸十年,养成了用扇子的习惯,回到北方之后也没有拉下这个习惯。

他虽然没什么权势,但是地位很高,是文坛宗师级领袖。

接待客人的时候他总是手持一把羽扇摇啊摇啊,很快就被一群附庸风雅的人给模仿,配合着魏帝国攻占江东的历史潮流,这个习俗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盛行。

再往后郭鹏把扇子定位为大众消暑用品,除特制礼器之外,小体型羽扇、毛扇则允许民间自由生产、消费、使用。

于是直至如今,盛夏酷暑时节人手一把扇子摇啊摇啊,已经不是什么稀罕得事情。

但是像诸葛亮这样不分寒暑总是拿着扇子摇啊摇啊的人,还真是不常见。

照理说诸葛亮成长在江南荆州,习惯用扇子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可他在寒风瑟瑟的时候也拿着扇子,平时外出也是扇子不离手,这就不免让大家浮想联翩。

这是个什么情况?

有人询问诸葛亮,诸葛亮也是笑而不语。

而且诸葛亮在思考的时候习惯性地会摇扇子,身边人都知道,只要诸葛亮开始摇扇子,那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对策。

他总是能思考出妥善的对策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身边人一看到诸葛亮在摇扇子,心里就莫名的安定,因为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在想办法。

等扇子一停,那就更有底了,这意味着诸葛亮已经想出办法了。

现在诸葛亮就在摇扇子。

最新小说: 全能后勤兵 三国重生之我有反伤刺甲 五代枭雄 大明:躺平的我被太宗窥探了内心 魏虎 开局一辆大G,震惊了整个大唐 家父汉高祖 水浒新秩序 大唐逆天子 大唐:我李建成,开局召唤五虎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