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众取宠的大多数原因,都在于本身没有足够深厚的功底。 才不得不用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吸引眼球。 真正的大师往往是在传统道路上走到极致,才开始探索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万长生现在就处于一个还在反复淬炼自己技艺功底的阶段。 十多年碑林的独自修炼,让他拥有沉稳的心态,非常淡定的在一点点夯实自己功力。 不急于求成。 他甚至没有在色彩类的绘画上面浪费半点时光,素描就仅仅是为雕塑造型服务的手稿存在。 就好像小学生做加减乘除,还要写运算式一样。 很多人有了计算器就放弃了运算式,但万长生不会,因为只有越来越熟悉这些公式,最终才会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绘画现在对他仅仅是个工具。 记录、思考、理解雕塑结构的工具而已。 所以他画画基本都不算艺术创作了。 有种工业打印的精准干净。 这其实是他从进大美培训刚刚开始学画素描时候的特点。 只是那时候是不懂西方绘画的特点,现在是找准了方向的精炼结果。 万长生用的笔也是专用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像他现在用惯了铬钒合金钢刻刀,再回去用普通自制钢刀,那肯定很不习惯,这跟高手随便拿片叶子就能当剑不一样,好的创作工具能带来更好的创作体验。 这种米白色的德国产画笔分很多种粗细型号,接近于针管笔的稳定粗细笔迹,又有签字笔的流畅体验,用过也很难再回到普通钢笔之类的手感。 表现在白色复印纸上,那就是潇洒细腻,游若飞龙。 几根大长主干线条拉出来跷着二郎腿的金边黑袍动态,就开始在主干道边延展补充细节。 照例关于头部面部的刻画被留到了最后。 站在他身侧的葛宁和那些白袍们可能有个最大的感受。 就是那几条长线呢? 明明就是钢笔画出来的黑线,怎么画了一会儿,就找不到这几条线了,感觉换了一张纸似的! 密集细致的笔触,错落整齐的淹没了主干线。 却没有那种黑成一块的板结,到处都是疏密透气的感觉。 特别是按照整齐方向平行排列的线条,更容易凸显出功底。 有白袍很没见识的惊叹了。 万长生却无奈的在心里想,这不过是个民间艺人级别的画像手艺罢了,又没什么艺术性。 甚至还没英伦大叔那张的思考性多。 所以不加思索的打印速度,这画得就很快。 但在外行围观者的眼里,很装逼很有水平啊。 惊叹连连! 那位金边黑袍的大佬,显然很适应这样被当成中心,基本上能坐着一动不动,除了时不时摸出手机打个电话发个消息什么的,但哪怕低头,整个姿态都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