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府都已经压制不住他了,地方上便更加不可能再出现能够制衡他的力量。哪怕是之前的宇文导,也仅仅只是在理论上存在一定制衡他的可能,至于实际上能够发挥多大的效果,则就不好说了。
所以当赫连达等人请辞奏书送达朝中后,李泰当即便给以批准,并且委派皇甫穆担任陇州刺史、王悦担任南岐州刺史等等,即刻启程入州进行州务交接。
除了这几个特殊的地区之外,对于整个西魏治下的地方人事,李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首先是之前所设立的各个行台统统撤销,自此以后地方行政级别最高便是总管府。
他如今既已入朝,襄阳方面当然也要有人接手坐镇,因此原来的山南道行政结构便再次做出调整。
山南道行台撤销之后,在襄阳设立襄州总管府,管理兴州以东的汉水流域以及汉东随陆地区。设立在穰城的荆州总管府撤销,改置邓州,包括邓州在内的沔北诸州郡归属大丞相府直接管理,不再设置总管府。
江陵总管府更改为荆州总管府,安州总管府则撤销,在江夏设立郢州总管府。这是因为随着李泰入主朝廷之后,原本集中于山南道的军事力量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下放,如此才能便于边境
上进行军事部署和行动。
襄阳新设的襄州总管府,李泰在权衡一番后,还是决定由自己的二弟李超担任襄州总管,代替自己留守襄阳。
襄阳本身的地理位置便非常出众,而且在李泰入朝之前一直是山南道的军政中心,除了实际的价值之外更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所以选择留守的人选也不能随便,李超虽然醉心学术而拙于军政才干,但让他留守襄阳也并不是指望他能励精图治的进行实际的治理。真正的地方治理自有长孙俭等一众原行台僚属们负责,李超只需要作为李泰的一个代表留守襄阳即可。
同样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蜀中,蜀中的地理环境过于闭塞,而且也完全的拥有割据一方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要朝廷完全信得过的人选坐镇才能放心。
对于之前的宇文泰霸府而言,如今的益州总管宇文贵当然信得过。但是对于李泰而言则未必,虽然说宇文贵在担任益州刺史的时候,同山南道之间也不乏友好的交流与合作,但是距离将益州这么大块地方交给宇文贵长期管理还是远远不够。
就算李泰心大,宇文贵会觉得朝廷对他放心?一旦生出这种互相猜忌的心理,那么动作就会有所变形,到最后演变为失控的状态。
所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