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是延迟选择实验,都做出来。
和这个时代的最顶尖大佬们,一起坐而论道。
那种场景,一定比真实历史上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还要震撼。
量子力学的秘密在后世依然令所有物理学家魂牵梦萦。
因为它很可能隐藏着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
如果说相对论是解释了时空,那么量子力学就是解释了物质。
而这一切,都是从一个简单的实验开始。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看起来确实很简单。
一句话可以概括:
【让光源通过两个相邻缝隙后,就会发生干涉,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但是涉及到具体的细节后,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恐怕会一头雾水。
比如:
第一,用什么样的光源才能做双缝干涉实验?在托马斯·杨那个时代如何获取?
第二,两个缝隙之间的距离,及单个缝隙的宽度如何确定?它们如何影响实验结果?
等等。
所以,说线做泪。
托马斯·杨是在19世纪初做的这个实验,当时还没有光源发生器。
于是,他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洞,让太阳光照射进来,利用太阳光作为光源。
太阳光是白光,也就是非相干光。
虽然太阳光也能做双缝干涉实验,但是相干性太差,只能看到零级条纹。
所以,托马斯又利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获得单色光。
单色光的相干性,要远远优于太阳的白光。
接着,他让单色光先通过一个小孔S1,进一步提高相干性。
然后,他又在一张非常薄的纸片上,开了两个距离很近的针孔S2和S3。
通过S1的单色光,经过一段距离后,又分别通过S2和S3。
这样,通过S2和S3的光,都是来自于S1孔这个同一单色光源。
于是,就会在S2和S3后面的黑板上发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就是当时托马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