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并由各地民众选出学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 然而在第二年,《教育令》就被修改了,樱花国中央政府又加强了对公共教育的控制。 到了1886年,明治政府又颁布了《学校令》,其中包括《大学令》、《师范学校令》等。 《师范学校令》规定师范学校在品德方面特别强调培养顺良、信爱和威重的气质。 对师范生施以军事体操训练,学校实行兵营化,向樱花国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 这些都为樱花国后来走向极端埋下了伏笔。 所以,长冈半太郎对广东大学的模式感觉到很不可思议。 在他的印象里,清国是封建国家,尤其注重对思想的管制,怎么可能允许李奇维随便改革。 要是李奇维在这里,当然能解释长冈半太郎的疑惑。 不过现在他还在校长办公室处理事情呢。 作为大清皇帝的帝师,李奇维怎么可能像导游一样,带着长冈半太郎逛校园。 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于式枚。 等到参观结束后,双方会进行正式的学术交流。 那时候李奇维才会以广东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待长冈半太郎一行人。 虽然对方只是大学教授,但毕竟代表一个国家,由校长出面也是合适的。 其实关于长冈半太郎的疑问,这是由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便细说) 而清朝虽然是封建国家,但是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让它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小政府。 意思就是清朝虽然看起来很大,但是中央政府能管辖的事情很少。 外有列强,内有豪族士绅和汉族封疆大吏,这就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政治平衡。 任何人都不能乾坤独断,哪怕是慈禧也一样。 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 满清的八旗子弟们已经被养成废物一样。 让他们学习西洋科学知识,管理学校,那简直比老母猪会上树还离奇。 所以,教育领域还是汉族精英的天下,但是又受到了清朝的大方向限制。 种种因素之下,导致清朝的教育和此时的欧洲很像。 尤其是大学,自主权非常强。 李奇维在教育改革纲要中,特别鼓吹这种制度的好处,还拿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举例。 他成功说服了朝堂上的那帮掌权者。 而此时的樱花国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清朝这种条件。 长冈半太郎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羡慕,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当然明白广东大学代表的意义。 此刻,他的内心有一丝忧虑。 看来李奇维不仅仅只是自身绝顶聪明,就连搞教育也很有一套。 他几乎就把西方国家的那一套方法照搬过来,关键的是还适应的很好。 就是不知道等真正开学后,会是什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