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是不设武举的,主要原因为祖制约束。
朱厚照举办了三年文举,认为那些年轻进士不堪用,于是决定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废就是十二年,但找不到更合适的选拔方式,只能再次恢复科举考试。
此时,礼部建议开武举,朱厚照不置可否。
三年之后,礼部再次请开武举。朱厚照便批复道:“另设武举,是将文武分家,长此以往,天下就没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有了朱元璋这句话,后代君臣不能违抗,大家都不再提武举的事儿。
英宗时期,边患频发,盗贼四起,军队疲弱。
于是,文官们请求开设武学(军官学校),英宗下令在南京和北京各办一所。结果学校还在筹办当中,突发土木堡之变,皇帝直接被俘虏了,军官学校的事情就这么搁浅。
到了朱厚照的爷爷宪宗那会儿,世袭武官制度已经弊窦丛生。
敢作敢为的宪宗朱见深,以法律形式确定武举,直接颁布了《武举法》,并且宣布举办武科考试。
但很尴尬,大明全国范围内,竟无一人报名参加。
宪宗皇帝的脸,都快被现实打肿了,从此再不提武举的事情。
究其原因,那个时候的卫学还不兴盛,军户子弟认真读书的并不多。而读过书的,又希望参加文举,考进士做文官多爽啊,他们才看不起武举前程。
真正想考武举的军户子弟,又碍于学问有限,都懒得去报名碰运气。因为当时武举内容太“高端”,考试科目有《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和《武经七书》,笔试如果不过关,连参加武艺测试的资格都没有。
明代第一次武举,是在弘治年间,但办办停停,根本不成规模。
又因为没有武举殿试,皇帝不会亲自过问,所以没有真正的武状元。比如许泰,说他是“武状元”纯属顺口,他只是武举会试第一而已。
大明第一个武状元,问世于崇祯四年。
当时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当中,只有王来聘、徐彦琦能舞百斤大刀,发榜时徐彦琦竟没考中武进士。崇祯皇帝得知以后,认为肯定有人作弊,把主考官、监试御史统统革职下狱,下令重考并亲自批阅试卷。
王来聘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个武状元? 直接实授副总兵!
若非这次王渊增设武科殿试? 恐怕报名者都不会很多。但既然有殿试? 那就能入皇帝法眼? 全国各地自然纷纷报名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