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小时之后,伴随着轻柔的入场音乐,第一届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大会正式开幕。
过去开这种会时只能坐在后排旁听的常浩南,这一次作为最重要的嘉宾和会议筹办者,自然被请到了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
跟同样被特别邀请过来的刘振响坐在一起。
原本,会务方面是准备安排他在致辞之后紧接着进行第一段报告,但常浩南表示自己准备的内容篇幅太长而且过于正式,最好放在压轴的部分。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与会者的期待感。
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其它几个人准备的报告,就当前华夏航空动力领域的发展水平而言,都可以算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不少结论在前世都是21世纪之后才取得的成果。
尽管都是在非常细分的方向上取得的突破,因此算不得什么飞跃性的进步,但是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对于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也绝对可以产生启发。
而如果常浩南一上来先把自己的重磅内容给抛出去,那后面这些东西恐怕就不会再有几个人关心了——
总要给别人留一些机会的嘛。
因此,在对过去一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单总结之后,常浩南便大方地把第一个正式上台的机会让给了旁边的刘振响院士。
尽管后者也是行业内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但他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目前正在制定过程中的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标准,尤其是3000米及以上高原环境下的相关标准,跟后面几位报告者没有太多内容方面的交叉。
“由于华夏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有相当一部分重点方向的机场建设在高原和高高原区域,这是其它国家几乎都没有面临过的情况,因此,一项符合我们国情要求的高原条件标准,对于我国国防安全和民航产业的飞行安全而言无疑将具备重大意义……”
“……”
随着刘振响的报告进入尾声,常浩南也低下头,准备把刚才记下来的要点整理一下。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他却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在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下常浩南同志。”
常浩南几乎下意识地抬起头,然后发现讲台后面的刘振响正面带笑意地盯着自己。
“如果不是他在对涡喷14发动机进行高空台测试的关键时刻,向上级提交了一份关键的技术文件,恐怕根本就不会出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整个航空产业标准内容,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