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区,从首轮开始焦点对决就一场接着一场,但比较起来,下半场的第一周赛事则充满了怀旧气息。
画风,就不太一样。
从专业层面来看,高文的签运,还算不错,至少前三轮的签表里没有巨人杀手也没有不定时炸弹,整体相对平稳一些,这也意味着高文能够有一些时间适应比赛调整状态,为后续的硬战做好准备。
按道理来说,这也应该算是心想事成了,但为什么聿嘉他们没有振臂欢呼庆祝呢?
原因就在于……首轮对手。
其实,今年上半区的高排位种子球员各自有各自的挑战。
纳达尔首轮对阵丘里奇,穆雷首轮对阵克耶高斯,锦织圭首轮对阵帕尔雷。
德约科维奇和费雷尔的首轮对手相对轻松一些,但第二轮也同样面临考验,德约科维奇对阵波斯皮希尔、费雷尔对阵克拉吉诺维奇。
整体而言,下半区的首轮对阵则缺少一些话题,即使是费德勒和L-梅耶尔的对阵也难以制造更多波澜,专业人士和媒体记者普遍看好费德勒轻松晋级,毕竟,这是大满贯赛场,情况终究还是不同的。
如果一定要在下半区挑选出一场首轮的焦点对决,那就是“高文VS小兹维列夫”了。
——小兹维列夫,这正是高文今年美网的首轮对手。
关注的原因,和其他首轮对决稍稍不同。
因为人们相信小兹维列夫能够击败高文吗?倒也不是。
而是因为人们对青春风暴的期许与盼望,毕竟,去年高文就在这片舞台上闪亮登场,以震惊世界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隔一年重新回到法拉盛,好奇、期待、探索的目光也就难免铺陈开来。
高文作为青春风暴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和任何一位年轻球员的碰面,媒体也都绝对不会轻易错过。
更何况,高文至今保持着一项傲人记录,和1990年以后出生球员的交战记录,保持全胜,以无与伦比的表现巩固自己新生代第一人的地位,毫无疑问地成为每位年轻球员都追赶挑战的一个重要目标。
再说了,小兹维列夫和高文之间的恩恩怨怨,也为这场碰面增加了一些调剂。
1997年出生,今年四月才刚刚年满十八岁,小兹维列夫就已经成为ATP世界排名前一百里最年轻的球员,上升势头非常喜人,数不胜数的视线纷纷聚焦而去,“十年一遇天才”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但有趣的是,当人们提起小兹维列夫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无法忘记一个核心事件:
“最高消费”。
在今年迈阿密大师赛上,高文和小兹维列夫在第二轮碰面,当时年轻气盛的小兹维列夫就表示自己能够击败高文,赛前大放厥词地发出挑战;然而高文以一种戏谑调侃的口吻回应,说出了那句经典语录。
所谓最高消费,也就是高文面对1995年以后出生球员所丢失的局数,对阵丘里奇、小兹维列夫和卢布列夫,全部都只丢掉两局而已,包括挑战赛以及ATP级别赛事。
最终,“6:0”、“6:2”。
在迈阿密,高文轻松横扫小兹维列夫,晋级下一轮,并且一路保持强势,最后登顶夺冠,成为有史以来赢得阳光双冠最年轻的球员。
转眼,四个月过去了,经历红土赛季、草地赛季以及北美夏天硬地赛季,两位年轻球员又再次碰面——
高文、小兹维列夫、丘里奇,这就是目前ATP世界排名前一百里仅有三位1995年以后出生的球员,现在其中两位就即将在美网首轮碰面,人们怎么可能不瞩目、怎么可能不关心呢?
更重要的是,在年轻球员身上,比起实力和表现来说,成长与蜕变才是关键,上次碰面和这次碰面之间往往就可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每次交锋也就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期待值自然就高高抬起。
高文的持续成长,无需赘言;而小兹维列夫也同样在快速成长,将自己的天赋全部转化为赛场实力。
草地赛季是关键。
小兹维列夫在哈雷和诺丁汉都分别取得了正赛胜利,并且职业生涯首次依靠世界排名进入大满贯正赛,踏上温布尔登赛场;而且还赢了一场比赛晋级第二轮,一时之间再次引发德国媒体的狂热追捧。
而后,在巴斯塔德闯入四强、在华盛顿闯入八强,以连续强势表现拉开北美夏天硬地赛季的序幕,就连小兹维列夫和自己的团队也没有想到,进入夏天之后,他的表现如此出色,以至于打乱了计划。
考虑到大满贯赛事,也考虑到体能安排,小兹维列夫放弃罗杰斯杯,辛辛那提则从资格赛开始打起。
经验的欠缺依旧是明显短板,小兹维列夫没有能够找到状态,尽管在辛辛那提通过资格赛考验进入正赛,但止步首轮,输给了年长自己一岁的丘里奇,持续上升的势头被打断,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没有休息没有调整,小兹维列夫马不停蹄地抵达纽约,通过资格赛的考验,以三轮比赛不失一盘的表现晋级正赛,连续第二个大满贯踏上正赛舞台,自然而然,媒体的期待与瞩目也就纷纷汹涌而至。
从过去两个月来看,撇开体能分配的经验欠缺不说,小兹维列夫已经具备和世界排名前五十前三十正面对抗的能力,进入快速成长快速提升的阶段,他的冲击力和爆发力,确实具备顶尖高手的水平。
然后——
就有了眼前的签表。
小兹维列夫即将再次挑战高文,而且和迈阿密一样都是快速硬地,那么这次,事情是否会不一样呢?
在聿嘉他们看来,对阵年轻球员是有利有弊的,因为他们不可捉摸,也因为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潜力与能量,如果高文能够掌控局面,那就好像此前对阵“95后”球员一样信手拈来,但如果不能的话?
以小兹维列夫的成长速度和现有实力来看,也不是一块容易啃的骨头。
种种场景不由令人产生联想,小兹维列夫就好像去年的高文一样,因为籍籍无名也因为年轻气盛,最后就成为一个“X因素”,一切都是未知的。
而且,唯恐天下不乱的记者必然又开始煽风点火,这些场外因素的干扰,也没有人能够确定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不,媒体第一时间就开始起哄了,轰轰烈烈的喧闹宛若狂欢节一般。
喜欢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