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欧洲球员强势崛起,“四巨头”全部来自欧洲,并且带动了整个欧洲派系的携手登场,职业网坛的力量对比也就发生本质的转变。
再后来,2017年、2018年,伊斯内尔、奎雷伊等等一批球员陆陆续续因为伤病导致世界排名下滑,后续新生代的成长速度也远远跟不上小兹维列夫、西西帕斯等人的成长速度,北美的职业网坛陷入短暂的断层。
最糟糕的时候,世界排名前三十名里都没有美国球员,而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
如此情况,一直到泰勒-弗里茨(taylor-fritz)、莱利-欧佩尔卡(reilly-opelka)、汤米-保罗(tommy-paul)、弗朗西斯-蒂亚福(france-tiafoe)、塞巴斯蒂安-科达(sebastian-korda)、詹森-布鲁克斯比(jenson-brooksby)等等“95后”、“00后”的年轻球员陆续冒头,才重新改变了局面。
对此,包括北美在内的全球专业人士们展开热烈讨论:
为什么呢?
“四巨头”的强势,这是一方面;但除此之外呢?暂时撇开大满贯、大师赛冠军不说,世界排名又怎么说?
不仅仅是顶级赛事,在普通赛事里就能够普遍感觉到,美国球员正在欠缺竞争力,很难跟上平均竞争水准。
而且,最令人不解的一个事实就在于,因为商业考量,硬地的普及率扶摇直上,硬地赛事数量持续上升,红土和草地的生存空间都在进一步遭受压缩,自然而然,擅长硬地的球员也得到更多发挥空间。
曾经就有人说过,费德勒擅长草地、纳达尔擅长红土、德约科维奇擅长硬地,当然,这三位巨头在所有场地都表现非常非常出色,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场地,所以,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德约科维奇的未来——
最直观的一点就在于,伴随着硬地赛事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德约科维奇占据世界第一的周数也就越来越长。
毕竟,世界排名考察的是过去一年的平均表现水准。
和德约科维奇同理,北美训练体系出身的球员们擅长硬地,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如鱼得水大展身手才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好像说不通。
此时,训练体系之争才渐渐浮出水面。
也许说来有些怪异,也很难理解,但现实就是,北美训练体系被称为“力量流”,而欧洲训练体系则被称为“技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