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受欢迎。
那怎么办?
想了想,高文就扬声呼唤到,“请问一下,有人能够帮忙吗?”
汉语,一口标准普通话。
高文就直接用家乡话开口了。
然后,神奇地,侍应生和酒保同时“听到”了高文,双双转头看了过来,带着亲切友好的笑容走了过来。
前一秒,无人问津;下一秒,服务人员过剩。
“我想询问一下,晚餐需要预约吗?还是说这里只提供喝酒服务?”
“叽咕叽咕叽咕叽咕。”
“我,点餐,晚餐。晚餐,这里可以吗?”
“叽咕叽咕。”
三个人面对面地比手画脚,实力诠释鸡同鸭讲的画面,每个人都自说自话,来来回回地对话了一番,但信息沟通效率为零。
三个人都觉得有些好笑,笑容都不由爬上了嘴角,然后那位侍应生想了想,询问了一句。
“华夏人?”
这次终于是英语了,所以高文能够听懂。
得到高文点头的肯定答复之后,侍应生马上就说了一句,“泥嚎”,停顿一下,带着些许不确定的语气说道,“嘻嘻?”
高文想了想,“谢谢?”
“对,蟹蟹!”侍应生很是开心,又说了一句,“……我爱你?”
结果,反而是最后一句说得最标准,高文对着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非常标准,发音非常准确。”
侍应生欢快地大笑了起来,和酒保击掌庆祝了一下,用一连串法语说了一堆,从表情来看好像是在炫耀什么。
酒保却不相信,拍了拍高文的肩膀,用英语询问道,“他说,他会说汉语,是真的吗?”
看来,其实巴黎人会说英语,但重点在于,他们不愿意说。
高文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笑容就越发灿烂起来,“是的,他说的都是汉语,你想学吗?我也可以教你,并不难的。”
此时,吧台前面又有客人过来,酒保笑盈盈地对着那个人说了一句“抱歉”,然后又指着高文说了一堆法语,从表情和动作以及那位客人的表情来判断,酒保似乎在说,让对方等等,他正在向高文学习汉语。
谁能够想到,在异国他乡成为沟通桥梁的,不是英语,而是汉语?
幸运的是,通过汉语打破壁垒之后,事情就变得顺利起来——
侍应生和酒保都非常热情地接待了高文,当然,沟通还是用英语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