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真实想法吗?我以为你和其他球员不一样,更加诚实也更加勇敢。”
是激将法,也是鼓励法。
记者的话术不得不说高明,年仅十七岁的小兹维列夫还是太稚嫩,一下就被套了进去。
“我不是。我没有。”
“我不认识他,即使是现在也依旧如此,我甚至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他的名字太拗口了,没有人会花费时间去记住一个没有世界排名的家伙。”
轰!
炸了,终究还是炸了,小兹维列夫终究还是没有能够忍住,噼里啪啦地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记者们一个个都亢奋得不行,然后问题就源源不断地往外抛。
“但是,他闯进了决赛,这也意味着他不再是无名氏。”
不需要记者提醒,小兹维列夫也知道这一点——
自己一再强调那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家伙,结果那家伙就闯入决赛,打脸着实来得太快就如同龙卷风一般,这让小兹维列夫憋屈得不行。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天半决赛,小兹维列夫憋着一口气,火力全开,打出一场精彩的比赛,奉献了抵达宾厄姆顿以来的最佳状态,然而没有人在乎,记者们提都没有提起,话里话外全部都是那个家伙。
该死!
然后,小兹维列夫就以一种撞墙的方式回答到,“但我会击败他的。”
面红耳赤的模样暴露出内心的气急败坏,眼神里的狠戾还是能够看出年轻人的烦躁和轻浮,所有情绪都张牙舞爪地往外冒,记者只需要轻轻撩拨一下,休眠火山马上就进入爆发模式。
似乎不满记者的穷追不舍,小兹维列夫又补充了一句,“我会赢得冠军的。”
掷地有声!
铿锵有力!
同样的话语却是不同的感觉,前面经纪人公关人版本,彰显的是年轻人的昂扬斗志;后面小兹维列夫版本,展现的则是年轻人的傲慢和狂妄——
当然,也能够解读为年轻人的朝气和热血。
重点不在于话语,而在于媒体的解读。
于是,当天晚上社交网络的新闻也就呈现出这样一番局面:
“小兹维列夫:他依旧不值一提。”
“小兹维列夫强势宣布夺冠宣言。”
“小兹维列夫目空一切、自信满满。”
即使高文闯入决赛,强势打脸,但年轻气盛的小兹维列夫依旧拒绝认可对手的表现,自信而张扬地表现出内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