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笃信。
所以这种超然的心态,更加深了她那种演唱仙气。
台下所有人目瞪口呆的看"贝斯手"一边用手营造宽广低沉的低音,一边指挥架子鼓,带动主音键盘、吉他的和弦。
所有人去伴随围绕歌声铺垫。
光是这,都对所有这些瞎几把折腾的摇滚乐队,是种纲领性的指导。
成天吉他手牛逼,鼓手牛逼,内部争个不停。
其实最终都是要为歌声服务的,歌声才是最终的试**。
在这个前提下,各个环节甚至要取长补短的放弃部分风头,肯吗?
曹晴雯自己状态也好,单手捧着麦克风,闭目耸肩沉浸在对自己嗓音的操控中...
她骨子里就不是多高雅超凡的脾性,标准的平京妞儿。
和沪海姑娘动不动都要讲情调,扎台型两回事。
所以练歌也不见得多刻苦钻研理论知识,这回算是荆小强提着嗓子直接示范上路。
有种前所未有的拥抱灵魂。
加上这几天在歌舞剧里没少演唱这首曲子,显然她还是喜欢这种气氛。
更喜欢荆小强营造出来的这种伴奏氛围,比四平八稳的伴奏带舒服多了。
还不用考虑舞台上的台词、走位等等表演细节。
似乎每个细胞都在欢笑着拥抱歌声。
连安宁她们这些天天听着曹晴雯唱这首《Faded》的都面面相觑,确认状态效果非同一般。
那些台下的摇滚乐队、摇滚粉丝们,就更加震撼。
满满的徜徉在云端那种虚幻感,内心只有卧槽,好听!
一直到歌声结束,才有人内心发问这是摇滚吗?
摇滚的定义就一定要怒吼反叛吗?
实际上第一代国内摇滚乐手,大多都是从打口带、打口碟接触到国外音乐,靠着扒磁带上的曲目来摸索探索。
那年头可没网络可以搜尽天下,只能靠口耳相传。
早期玩摇滚的其实大多都有挺好的背景,基本父母都是文艺战线的文二代,不然也接触不到外国音乐和价格不菲的乐器。
但也穷啊。
也是到了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散落的玩摇滚人才,在自己的小地方找不到同伴,或者技术、思想上已经遇到瓶颈,才纷纷朝着平京集中。
这时候大家都对摇滚的定义很模糊。
连混杂其中的科班出身都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