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夺天下 > 第214章 客观看待东林党

第214章 客观看待东林党(1 / 1)

刘哲思急匆匆的离开了皇宫,连忙回到官衙里,这时候,户部的官员都在上值,一路进去,正在走廊上搬运资料,或者是去办事的户部官吏纷纷向刘哲思打招呼。

刘哲思都是微笑着略微点了一下头,随后一路走进自己的办公房间,坐下后,他对房门外听候的小吏喊道:“去把左右侍郎喊来。”

没过多久,左侍郎徐德海,右侍郎田维玉急忙赶来,两人连忙拜见刘哲思,道:“不知道尚书有何急事?”

刘哲思点头道:“今日本官进宫,本来是想和陛下说一下国库银钱的问题,陛下交代了本官两件事情。

第一,陛下大概要扩兵十万,这里需要多少钱粮,你派人去军部,让罗副参谋长告诉我们户部,他们扩编的这十万大军是什么编制。

第二,陛下提出了银行这件事,此事十分重要,事关国家万年基业,也关乎我们户部的地位。

银行是可以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任务的信用机构。

这银行发行的货币是纸钞,这与宝钞不一样,我们的纸钞一文钱一分货,不是什么废纸,它既可以从银行兑换金银,也可以从银行兑换食物。

如此银行发行的纸钞就不会贬值,而我们发行的货币则是根据我们所储备的金银和粮食来发行,到时候,全国的经济就看银行来调节。

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把银行这个东西研究好,把它掌握在户部手中,所以,今天你们发动自己的手下,来研究本官抄写下来的有关银行的理念。

同时,你们还要去找那些钱庄的掌柜,向他们问问学习他们的一些管理方式,虽然钱庄的功能比起银行来说,作用单一,但是,陛下说了,钱庄亦是银行的来源,又可以借鉴的地方。”

左侍郎徐德海说道:“禀尚书,不知这银行有些地方也是与钱庄一样?这存款收利息?放贷是高利贷?”

刘哲思摇头道:“银行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放高利贷是法律都不允许的事情,来银行储蓄,是我们给存钱的利息,这利息不太高,一千文钱,利息一年是三枚铜钱这样子。”

田维玉皱眉道:“可是尚书,照您这么说,这银行不就亏了吗?”

刘哲思抚须笑道:“呵呵呵,百姓们存了钱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以此得到资金,只要百姓们不出现一起取钱这样的事情就好了。”

徐德海点头道:“尚书说的极是,不过要是有什么有心人散播什么流言蜚语的话,不明真相的百姓可能就会上当。”

刘哲思摇头道:“这件事情,你们就放心好了,陛下对于这件事情十分重视,户部商讨之后,还要内阁商讨,内阁商讨之后,还要交给陛下定夺。

你想想,陛下特意嘱咐本官要多次商讨,可见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那么安全部门又怎会袖手旁观。或许陛下还会把它当成诱饵钓鱼。”

田维玉点头道:“尚书说的极是,那么说来,银行的推行,在陛下眼里是势在必得,而我们便是在拾缺补漏了。

既然如此,下官有些愚见,哪怕是金银铜,这世间都会有人造假的,这纸钞恐怕更是会让人竞相模仿,尚书,纸钞不被人仿造,那才是最重要的。”

刘哲思点头道:“你说的不错,如今帝国流通的银钱各种各样,都是其他国家的货币样式,这纸钞需要我们自己设计模板。

我们需要工部的支持了,所有的优秀工匠都在工部干活呢。至于这纸币,用什么材料,该怎么做你们派人去问问钱庄的人吧,他们知道一些防伪技术。

此事会影响钱庄的生意,一定要保密,到时候询问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

两名侍郎听了刘哲思,会意的点点头,随后退了出去。

刘哲思在自己的衙门坐了一会儿,就写了一个折子,随后就送去了内阁,这是一个请求皇帝拨几个工匠的奏本。

原本到了皇宫,这奏本就可以交给专门传递奏本的侍者手里就行了,但是刘哲思到了皇宫前,犹豫了一会,随后自己拿着奏本进了皇宫。

内阁是在皇宫里办事,内阁有一个单独的院子,里面有不少房间,一间主殿,是刘元昭与内阁阁臣交流时用的,一间是内阁阁臣办公的房间,有几间房子是摆放奏本的。

这些奏本一般都是重要的才会流存下来,作为数据,有的时候可能要拿出来对比数据,比如某地出现了灾害,某地的粮食情况等等,或者还有自然灾害等。

没用的奏本都在批阅完之后就给烧了,所以最差的一间房子就是专门烧奏本的。

刘哲思亲自带着奏本到了内阁办公的地方,这段时间因为战事,以及新底盘需要官员安置,所以李明超和姜旭涛他们都有些忙。

他进去的时候,李明超和姜旭涛正在休息说着闲话,其他的十多位阁臣正在阅览奏章。

李明超刚好抬头看着门外,看到了有些心事重重的刘哲思,他站起来笑道:“刘尚书,怎么了,去了陛下哪里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刘哲思摇头道:“阁老说笑了,陛下倒是给了解决办法,不过这个办法难度有点高,现在正在筹备,到时候,还需要内阁这边好好商议。

陛下要亲自监督这件事情,要是办好了,以后国库的压力就会少了许多了。”

李明超笑道:“呵呵呵,既然陛下都给你解决了问题,刘尚书怎么看起来还是心事重重的呢?”

刘哲思把奏本递给一位阁臣道:“李阁老。刚刚下官去找陛下的时候,陛下吩咐下官,要准备好十万大军的钱粮,陛下要进行新一轮的扩军了,二十万野战军,这压力可不小。

陛下这哪里是解决下官的问题呢?陛下这是在给自己解决军费的问题。”

姜旭涛一下子就坐正了:“这又是扩军十万,看来陛下还有大动作,这是一定要灭了满清吗?”

李明超摇头道:“陛下又怎么可能只是对付一个满清,估计对于南边的明廷也是眼馋得紧。”

姜旭涛皱眉道:“这样下去怎么行,如今陛下已经打下了一个庞大的疆土了,你看看,我们为了给奴儿干都司挪出一些官员,已经在绞尽脑汁了。

再这样扩张下去,我们的官员数量根本就满足不了了陛下扩张的速度。不行,本官要去劝谏陛下!”

李明超连忙上前拉住了姜旭涛,连忙说道:“光海兄,稍安勿躁,陛下的性格您还不了解吗?陛下独断乾纲已久,一旦决定了的事情,那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不过,既然是陛下自己的出的难题,我们可以把这个难题推给陛下去解决。”

姜旭涛瞪大眼睛看着李明超,道:“你这是子越兄,莫要胡说,陛下怎么会去解决自己抛出来的难题?”

刘哲思看了一眼智珠在握的李明超,上前道:“阁老,您的意思是,陛下会想到办法解决官员数量的难题?”

李明超点头道:“嗯,陛下一定会找到办法的,本官以为,陛下估计会让安全部队渗透到宣大一地,吸引明国的秀才们。”

刘哲思却是说道:“阁老,此事万万不可啊,阁老,您忘了吗?陛下在七年前就培养了一批人,如今这批人应该可以担任一些简单的事物了。

到时候,陛下就会让这些人成为官吏,您知道的,这些人已经不再是文人了,他们和我们不是一群人。”

李明超耸然一惊,点头道:“还真是如此,幸亏你提醒了本官一下,差点酿成大错。”

“唉。”刘哲思叹了一口气道,“阁老不要高兴得太早了,陛下培养的这些人都是帝国的人才,就算阁老不提起,相比陛下也会找个机会提出的。”

姜旭涛皱眉道:“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武官已经和我们分庭抗争了,再加上这些官吏,我们在朝堂上十分被动啊。”

李明超摇头道:“这件事我们再好好想想,可能使我们杞人忧天了。刘尚书,你的折子本官会交给陛下的。”

刘哲思拱手道:“那就谢谢阁老了,阁老事物繁忙,下官就不便过多打扰了,就先回去了。”

刘哲思走出皇宫没多远,回头看了一眼这皇宫,随后叹气道:“唉,这里又怎会像大明一样呢,两位阁老要是不知道变通,恐怕本官还是先顾好自己吧。”

另一边的江南,黄宗羲知道了虚君这个说法后,就和自己的朋友兄弟交流了一会,不过他们比不上黄宗羲,对于这样的讨论,放不开思维。

于是黄宗羲便去找自己的老师刘宗周。

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天启元年为礼部主事,四年起右通政,参与东林党活动,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

崇祯元年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十四年为吏部侍郎,不久升任左都御史,因上疏与朝廷意见不合再遭革职削籍。

南明弘光朝复官,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而辞官归乡。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传到绍兴时,正在进餐的刘宗周即推开食物恸哭绝食。期间,清贝勒博洛以礼来聘,刘宗周“书不启封”。绝食二十三天,于闰六月初八日卒。

刘宗周曾在东林、首善等书院与高攀龙、邹元标等讲习,后筑蕺山证人书院讲学其中。学宗王阳明,提倡“诚敬”为主,“慎独”为功,人称“千秋正学”。

黄宗羲、陈确、张履祥、陈洪绶、祁彪佳等著名学者与气节之士均出其门下,世称“蕺山学派”。所著辑为、。

黄宗羲觉得虚君这个想法是很适合东林党的,因为东林党提出了很多理念。

第一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

东林学派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他们主张“知辅行主”,意为做人不能大谈空论,要有自身想法和实际行动。

第二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尽管东林书院和我国古代其他书院一样,讲学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经史著述,但其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

这一点在东林书院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讲学和学术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关于东林讲学活动情况和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领袖生平言行的记载中,都有比较清楚的反映。

诸如:第一条强调,会讲属业余自愿性质,所以参加会讲的通知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来参加。第三条规定,举行会讲时,主持会讲的会主由大小会公推产生,根据实际需要,由不同学者担任;第四条规定,每次会讲推举一人讲、即“四书”中的一段内容,然后大家“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第十一条强调要尽量简化来与会的学人之间的交拜手续,不搞繁琐的礼节和形式主义。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是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是东林党的三项具体主张。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更加发展。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匠以及其他城市平民,开始形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给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带来了新的影响。

东林党就有不少人是中小地主兼营工商的。他们有的人突破了传统的农为国本的经济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观点。

如赵南星说:“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李应升反对关卡重重、商税繁多,要求执政者“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

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

次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杀害。有“东林六君子”“东林七君子”之说。

1627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贬南直隶凤阳府看守皇陵,后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成员被革职下狱乃至处死,自此,阉党集团被彻底剿灭。正因如此,东林党人余人才免遭打击。

1629年,崇祯皇帝下令为遭到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上述皇位继承权之争和京察之争,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但是,这并不能掩没东林党人在这些斗争中力图革新朝政、反对统治集团中最反动腐朽势力的进步作用。

由于东林党人威胁到其他非东林党人的利益,许多非东林党的官员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结成帮派,一时朝中宣党、浙党、楚党、齐党林立,他们联合起来打击东林党人。

斗争由原来的阁部之争和门户之争逐渐演变为党派斗争,规模进一步升级,性质更加严重,影响也更加恶劣,明代政争急剧恶化,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刘志琴:“东林党这一批人是道德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他们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为晚明王朝的整体利益献身亡命,蒙冤受屈。

然而他们又滞留在理想化的境界,在实践中表现为无能又无奈,软弱,退缩,麻木不仁,直至遭受灭顶之灾。”

邱以宁认为:“东林党人在时局动荡之际,能够以道自任,致力于社会道德文化秩序和政治法律秩序的重建,知行合一”。

“其人格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赞扬,钦佩的;但是在现实的经验操作过程中,东林党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以及……意气用事,挑起了晚明剧烈的党争,既给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给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葛荃认为:东林党人“‘党见‘太深,壁垒过严,以致树敌过多”。

如果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其主观原因,那么,应该说,这是他们在承传先秦以来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非此即彼‘的认知模式”和“‘善恶两分‘的绝对化政治思维定势”造成的。

但他们“代表了儒家文化传统的正宗,在政治行为上,他们是清官和忠臣的典型”,是“士大夫的正面形象”。

他在一书中又说:“东林人士是君主政治的殉道者,他们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中最有品性与性格的杰出之士,故而青史留名”,“铸就民族的史诗总也离不开个体生命的壮烈,东林罹难诸公的‘曾经出席‘,使得中华史诗的这一阕哀婉动人,荡气回肠,萦绕千古!”

其实吧,也就是说,东林党人虽然提出了正确的理念,但是却没有做到,同时在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时候破坏了国家的利益。

这也就是东林党毁誉参半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是东林党要对大明灭亡负责。

最新小说: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皇叔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这个暴君,我养的!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天空中一朵云 我在大唐是传奇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