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奉献,即使这样,在之前那种生存不下去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想要调离。
现在各种条件好,同样有人想离开。
那里,跟外界完全不一样。
郑权把专家的大体情况向谢凯作了介绍:“这些专家主要是火箭发动机方面的,有不少人熟悉rd-170系列发动机,有人蔘与过最新rd-180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工作……”
“这可是好东西,单台推力达到了423吨,有了这东西,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就强了……”谢凯的眼神亮了。
这东西都能搞到,不容易。
“里面有个叫伊万·维克多的火箭发动机专家,负责的是泵后摇摆技术。”郑权补充的话,让谢凯兴奋之情更甚。
泵后摇摆技术,普通人不知道是什么。
随着基地跟航天的各部门越来越深的合作,加上基地现在对航空领域投资逐步增加,谢凯对航天领域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
泵后摇摆技术,是大推力发动机的敲门砖。
只要解决了这技术,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上,就能取得很大突破。
国内目前连85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
从苏联国内的火箭发动机推力,早已达到数百吨。
这些基础,是国内同行没法比的。
yf-77氢氧发动机这种用于长征5号的发动机,可靠性尚未完全解决。
yf-100氢氧发动机,甚至要等到10年之后的2000年才会立项,最终在度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才完全定型。
即使这样,yf-100的推力也只有120吨。
在火箭发射方面,由于国内没有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只能在采用多台发动机捆绑的方式,提供强劲推力。
这样不仅让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也让故障发生的机率增加不少。
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数量越多,出现故障的几率也就越大。
谢凯正是清楚这一点,加上基地对航天领域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想完成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外太空建立空间站以给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得真空环境,都必须要更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来提升运载效率,降低发射的单位成本,都必须先进的火箭发动机。
“车里的大部分专家,都是来于莫斯科郊区的动力机械生产联合体。这家单位是整个苏联,甚至全世界火箭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美国人在这个领域,也没法跟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