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敷华入京任兵部尚书,许多官员先后上门拜谒。
大理寺卿杨随守和吏部主簿李隧,一行五人,以吟诗作对之名,携礼登门拜访。
飞黄腾达后,谄媚者蜂拥而至,如同士绅投献般。
张敷华习以为常了:“诸位将心意带回去吧,本官吃得惯米糠,食山珍反而无味。”
杨随守和李隧几人相视一眼,神色僵硬又尴尬。
他们没把南京的兵部尚书放在眼里。
可谁会想到,山鸡会飞上枝头变凤凰。
听说张敷华的脾气很臭,可那也得巴结啊。
兵部郎中黄锦颇有经验,陪着笑脸道:“严成锦的仕途恐怕到此为止了,变制伤及皇庄,陛下答应,藩王也不答应。”
张敷华来了兴致:“扬州大运河修整,也是严成锦谏言?”
南京六部与京城的联系极少,虽知道零星消息,但也不如在京城,一清二楚。
杨随守道:“不错,但凡是变制,都与严成锦有关。”
另一个郎中见张敷华有兴致,顿时明白过来,将心意丢到一边,兴致勃勃加入群聊:“张大人可要小心了,自此子当上都御史,至今兵部尚书已换四人。”
短短两年多,兵部尚书就换了四个。
张敷华对此极为不解:“为何?”
“皆是因此子弹劾,京中人人自危,不过,张大人放心,严成锦这次动了皇庄,仕途必定止步于此。”
恐怕,连严成锦自己也没料到,会发生这等变故。
诸公看得清楚,良乡走商和易市衙门等变制,虽然令国库充盈。
但也伤及皇室的利益。
这,仅仅只是第一个兆头。
就如同商鞅、王莽和王安石,风风火火蹦跶几年,最后,还不是凉了?
是以,黄锦和李隧等官员笃定,此子的官途,要戛然而止。
皇庄的剧变,只是开始,还有变制带来的弊端,会接踵而来。
张敷华洞察出几人的意图:“严成锦若欲违民心,本官自不会罔顾,不必挑拨离间,诸位请回吧。”
诸公离开后,大理寺卿杨随守却微笑道:“听闻张大人清直,今日才亲证,不收是对的,免得留给都察院把柄。”
张敷华转头,杨随守升任大理石卿不久:“杨大人有事?”
“严成锦为了变制,迫害朝中大臣,我乃大理寺卿,岂能不管。”杨随守眼睛直直看过来:“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