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倾向各异,但赵无恤手下属吏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晋人和鲁人两类,虽然还没到泾渭分明的程度,但两边人抱团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
无恤则继续保持着不偏不倚的态度,毕竟他们各有所长,成乡老人们忠心耿耿,受赵无恤思想渗透较深,他们的影响却主要集中的军中。而鲁人以十余孔门弟子和阚止为首,有的人极具才干。有的就是西鲁本地人,熟识乡党。这对从事基层工作天生有利。
所以赵无恤将两边的人择才而用之,还有意促进他们良性竞争。但若发展成党同伐异,影响了施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施展铁腕!
这也是赵鞅为政的风格和做派,所以赵氏的臣下再有才,也得唯主上意愿是从。当赵鞅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以无恤为世子的倾向时,家臣们几乎是一致附从的。
计侨心机不强,没注意到这种情况,他继续汇报道:“从成乡来的几名桑氏力田用了去岁一整年的时间,证明代田法在西鲁是可以适用的。所以今年,大多数地方便可以开始一粟一麦的种植了。去岁曾坚壁清野,又有大军长驻,所以粮食消耗殆尽,但因为司寇以瓷器、纸从陶丘换取粮食的缘故,所以种子还够,只是……”
无恤道:“计先生有难处尽管说。”
计侨抱怨道:“只是牛的数量和农具可能会不够,去岁鏖战半年,牛马死亡数百。府库里所藏的铜锡也统统铸箭矢和戈矛了,总不能让民众举着木石耒耜来代田吧!”
战争,不仅是战略战术的对比,也是财力和资源的较量。正所谓
“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一旦超过了一般的作战期限三个月。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作为战胜的一方,赵无恤都面临着国用不足的情况。那带着两万大军暴师于外三四个月,还丢了四个邑的卫国,以及丧师于雪原,疫病肆虐于内的齐国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虽然和约尚未签订,在孟春来临时,各方却不约而同地休战了。毕竟在传统的观念里,在这个月里不可以举兵,举兵必定遭到天灾,所以要“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因为春秋列国的社会体制和国家机器无法承担起数年久战,必须像季节替换一样进行间歇性征伐。只有在内完成了家主专制和经济改革的新兴卿族,方能一试!
赵无恤的势力虽然进行了许多改进,但距离这一点还远着呢!
他思索了一会便有了主意:“牛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