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哌哌坠地,最开始的“本能生活”,就是找到母亲的乳房,然后拼命吸吮。皮肤静脉高度胀满的乳房,对婴儿来说,就是祝福、佑护他降临人间的一个充满温柔、善意的巨大粮仓。同时,也是关于这初生牛犊的一切真理的原型。从诞生到一岁左右,孩子的嘴唇、舌头、胃的快乐,将铸就他一生的快乐之根,并滋养终生。食欲的表现,不过是发生在我们胸间、对身体局部或整体“倦怠”、“轻微疲劳”的一种“自觉”而已。
信号由“动物脑”发出,然后,“意识脑”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最终,我们需要的食物总是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类型上。其中最集中的,当数显性和隐性的“甜味”食物,母乳之甜比牛乳高出数倍。所以,我们的人生都是在追寻“甜美”。这个根基,已牢牢地扎在我们的“动物脑”之中,并陪伴始终了。
当然,也有时我们会喜欢酸辣,或苦涩,但我们要感受的,还是“甜味儿”。喜好甘甜,不仅是现代人的特性,古人依然。
“五行”在身体功能上,又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脏器体系,如木表肝胆,火表心脏与小肠,土为脾胃,金表肺与大肠,水为肾及膀胱。显见,脾胃为中心。它同时又分别代表了不同味道,而“甘味”属土,又在诸味中心。总而言之,“甘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零食”在欺骗我们的身体。疲惫的时候,我们会吃一点点心(实际是找一些甜的滋味),再休息一会儿,就好了。精神压力大了,我们则喜欢喝一点酒(仍是找一些甜的东西),并以此来稀释不安。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力作用之下,渐成条件反射:有疲劳感或情绪波动,就通过饮食来解决。终于,它演变为个人的习惯、家庭的习惯、社会的习惯,乃至促成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并最后形成了一种发自基因的对“甘甜”的偏爱。
本来,这个甘甜之味儿所宣示的,是一个由成熟水果、蜂蜜、谷物类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架构起来的营养指标。我们的意识脑、动物脑乃至整个身体,都需要这些营养。千百万年来,人类甚至是在这个认同之下进化的,且已经形成了依赖。
但现代社会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假甜食”、“假甜品”——它们充满甜味,却缺乏足量的营养。松软可口的发泡面包是一例,加工果汁也一样,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纯粹而简单的大脑,因此而被欺骗了。被欺骗的感觉当然不好,但来自造假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它在直接害人。譬如对胃虚或胃下垂症患者——
胃下垂症患者总是感觉肚子很饿,好像从早到晚一直空腹。胃虚的人也会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透支,并时时被一种“轻微疲劳感”所折磨。他们都会错觉到空腹,然后吃东西。可能吃了很多“零食”,但根本没有补充到所需的营养,于是再吃,继续受骗。胃部的负担因此而更加沉重,并进一步下垂,进一步虚弱。
罹患精神紧张症的人也会有一样的“饥饿”感觉,即使五脏六腑很强壮,他们希望通过饮食(甜味儿)来缓解紧张。当然,假甜味可以骗过眼睛,也能骗过舌头,但最终满足不了大脑和身体的需要,因为“营养”必须是真实的,只好吃更多的东西。于是,孱弱的胃更加疲惫不堪、更加无力,进而也出现了胃下垂症状。
几乎所有感到生活不如意的人,都不得不在人生根本滋味的“原体验”基础上,苦苦挣扎着。他们必须为此而更加贪婪地寻找酒、点心以及更多“零食”。《摩诃止观》中,要求人们远离酒肉、珍肴、肥腴、津腻、甘甜、酸辣、酥油、鲜血等。
“肥腴”就是肥肉,“津腻”则指以此煮出的汤。甘是甜,甜也是甘。“酥油”就是奶油。“酸辣”所指的是味道油腻而又有一些清凉感的菜,能让胃兴奋,使人更加贪吃。
《摩诃止观》又说,“五欲者,得于此,而更不厌其得。恶心加剧,如火加薪,燃炙更热。五欲无益,如狗啃枯骨”。意思是人生的空无,是不能靠食物来填补的。
“五欲”,是以味欲即食欲为中心的五官的欲望,包括视觉的色欲、听觉的声欲、嗅觉的香欲、味觉的味欲、皮肤感觉的触欲等等,它们相互对应。《摩诃止观》要我们对这种种欲望保持距离,不能贪婪。
贪吃的实质,就如一条狗在啃着枯干的骨头,那里根本没有肉(营养)。所以,所吸食的,归根到底,只是我们自己的唾液。
话虽如此,我们依旧为“五欲”所困扰而不能自拔。只要“甘美”,我们的执着就不为所动。甘美的诱惑,终于没人能阻挡得了。或许,这是我们最大的执着。
或许,只有那些卧床不起的老人,才体会得出吃饭是一种幸福。
现在市场上的蔬菜一点都不甘美。研究发现,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矿物质,自1955年以来的五十年时间里,已经下降了57%(联合国《2004年世界统计年鉴》)。土壤恶化、土质硬化、害虫增加、微生物减少,是其主要原因。
难吃的蔬菜不能满足我们身体与大脑的“迫切”需要。于是,为确保必要的微生物、微量矿物质,我们就必须摄入(吃)两倍、三倍的食物。终于,孱弱的胃开始不堪重负,衍生出种种关联病症。再后,就用甜料、脂肪、酒精来“补充”。
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利用有意识的大脑这一“神经组织”的错觉在“造假”。假象凌驾真实需要之上,高超且层出不穷。终于,我们身心俱疲。社会,也随之一片疲态、浮躁、混乱。
“意识脑”蒙蔽、戕害了“动物脑”,然后暗喜,却不知道“动物脑”跟自己是一体的两面,害人的实质是害己。
尽管遭遇种种危害,人类却没有灭亡,也不见有灭亡的迹象。这全赖于我们伟大而平凡的胃。
称其伟大,是因为人的“胃力”很强。我们的胃液,与牛、马的胃液的消化能力不相上下。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将大豆、芝麻、小麦胚芽、米糠等常规食品浸到牛、马、健康人的胃液中,食品在胃液中几乎同样迅速分解,转化成一种较容易被身体吸收的“黏液”。
原来,植物在抵御强烈阳光的酸化过程中,会生产出一种含维生素、多价苯酚类的“阻氧化物质”。胃液,则通过对这些“阻氧化物质”的低分子化运作,将其分解为可供人体吸收的分子,进而维护了生命所需。同时,这些物质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毒、排毒、防病、治病“药力”,从而保障了身体的健康。
称其平凡,则是因为在五脏六腑之中,人对胃的重视,远远不如心、肺、肝、肾。即使得了胃病,也大都不以为然。殊不知,这已经铸就了人类最终灭亡的根基。
一些体虚的人,稍微着凉,或精神稍有一些紧张,就可能胃痛,消化力弱,无法“吸收”营养物。而这些未消化的营养物形成一种“对抗素”,进而制造出种种过敏、过激反应,让胃不得安宁。
现代人的疲惫,体质问题,都跟胃的健康有关。因此,应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去呵护、保养、感恩我们的胃。
如何确保体内最易缺失的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纤维成分等,以满足大脑、身体需要。选项有三:一者,“合适”的食材,“用心”加工;二者,摄入合理的“营养补品”;三者,“亲手制作”健康食品。
在安全、营养丰富的土地(大海、江河)上,以自然法培植适于人类食用的蔬菜(鱼禽)。不要加味料,只要蔬菜(鱼禽),我们的大脑、身体就能获得“深度满足”。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深刻的甘美”。只有“深刻”才能被大脑接受,而不单是眼睛、舌头接受。如此说来,真正“合适”的蔬菜、鱼禽,将越来越难得。当然,不是价格高低问题,而是必须付出非常的劳力和时间,这是基础。
不过,仅有基础还不够,还必须“用心”加工。所谓“用心”,要点在于能否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本身的强弱相应。相应,就是能被消化;不相应,就是不能被消化。不被消化,再好的食材,再好的营养成分,都可能转化为引发过敏反应的元素,花粉、药物、食物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选项,是如何吃“营养补品”。真正的“营养补品”,既便宜又简单,但也最没滋没味。而那些高价、稀缺的东西,大多数夸大其词,或因稀缺而“补则整体失衡”,反受其害。关键是要知道缺哪一种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然后,找到合适的,再就是适量。“不小心”吃多了,有害无益。
第三选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亲手制作”健康食品。
“亲手制作”的东西很多,比如发酵食品。
微生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再生苏生型”,一种是“腐败崩坏型”。譬如大米,放久了,就会发霉,腐败,这是“腐败崩坏型”微生物所致;而“再生苏生型”微生物之一的曲霉属菌发挥作用之下,大米则能成酒。
依据这样一个逻辑,让八十余种“再生苏生型”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曲霉属菌、放线菌等发威,就能造就“发酵食品”。
据酿酒专家称,这八十余种微生物都是无害的,即使吃到肚子里也没有问题。发酵的芝麻、小麦胚芽、奎宁粉、薏苡、糖、绿茶、低聚糖、蜂蜜等,可以培养有益菌群。这时,食品所拥有的营养素得以分解、低分子化,使人体更容易吸收,并能发挥阻氧化作用,即有助于抵御最近常常被提起的“过度活性氧”。“过度活性氧”,是造成成人病、癌、致过敏原等病症的重要原因。
总之,较之生豆,煮熟的豆子更有营养;较之煮熟的豆子,煮熟并发酵的豆子更好一层。这个秩序很重要,遵守了,身体与大脑“很高兴”。
要应用这个原理。芝麻、小麦胚芽、奎宁粉、薏苡、糖、绿茶、低聚糖、蜂蜜等,都可以经发酵后食用。而且,最常用的食品,都应考虑发酵食用。
如此,则胃功能将得到强化,既能“储存”真正的营养,又能“泄掉”多余的渣滓,从而对空腹感的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不会过度,不会不舒服。
胃平衡,则大脑、身体会“深度满足”,并促成大脑智力、身体运动功能的“强韧”发展。
“心地法门”。“桦岛食物链模型”:我们的屎、尿,经歷微生物种群的发酵,然后,回归茫茫田野,滋养蔬菜,再通过烹调和嘴,回到我们的肚子里。
这类微生物种群,基本上都具有厌氧性。所以,无论在土地里,还是在人的肠胃中,它们都会过得很好,且都很努力地工作,认真的生活,以绵密的触手,温柔地呵护着土地,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再生苏生型”微生物在田野里蓬勃发展时,屎尿被迅速分解、再生,土地因之而更加丰饶。野菜高兴,人也高兴。至于“腐败崩坏型”微生物甚嚣尘上时,则屎尿会迅速腐败,招致大量苍蝇害虫。野菜被虫子吃掉,我们的健康度也降到了低点。
所以,考察野菜的优劣,不在于我们肉眼所能见的花、茎、叶、根的长势如何,更应关注眼睛看不到的土壤。
人的心地也一样。禅宗原本被称为“心地法门”。其所观者,不是意识所感的喜怒哀乐或烦恼心,而是编织这种种心网的“心灵土壤”,它被称为“心地”。
不妨自问一下:我们的心地是“再生苏生型”,还是“腐败崩坏型”?这个反省非常必要。
个人的心地汇集起来,就是家族面貌;家族的心地汇集起来,就是国家形象。
不要在意别人看我们的眼光是否公正,而要从心灵深处去发掘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再生苏生型”心地,所施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遇强则强,体质更加强壮丰满,并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腐败崩坏型”则相反:一个人遭遇压力,就可能自杀,或通过家庭暴力、恐怖事件去发泄,最后走向腐败、崩坏。
人类进化的正道,其身应存于善意的“再生苏生型”土壤,其心应存于“再生苏生型”心地。
不妨就从吃开始,追求甘美的野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酵食品”。 然后,去建设“再生苏生型”的菜园,以让更多人吃上甘美的野菜或“发酵食品”。在这里,我们深入观察土壤,分辨“腐败崩坏”与“再生苏生”,决定改造与取舍。进而,谛观自己的心地,同时谛观更加广泛的族群、社会心地,寻求诸种途径,以至于“再生苏生”。(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