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预想中翻番爆炸式增长。
按照刘预听到的许多农人的说法,今年的产量也就是和往昔天时好的时候收成差不太多,可能稍有不如,但是也相差不多了。
当然,在有旱情发生和周邻州郡扰乱的情况下,青州的农人们能取得如同往昔太平年景一样的收成,还都是喜出望外,虽然要缴纳算赋租税,但是余粮也能够次年糊口了,纷纷都对刘预这个使君感激不已。
不过,这种水平的收成,平均到后世的亩产也就是二三百斤,要是在现代社会堪称灾难级的大减产了,刘预知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良种选育问题上,不然的话,以后世的高产良种就算是缺墒缺肥,也不会如此低产。
这种问题,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了,甚至于能在两三年内选育到良种,也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此刻,让刘预最头疼的还是这出征所需的粮食辎重问题,不仅需要携带军粮,还要准备多余的粮食应对可能涌入青州的流离失所的百姓。
见到刘预如此烦忧,王则看着也是有些不忍。
“夫君,不必如此烦忧,依我之见,这两三万人的军粮,在十二郡中挤一挤总还是能筹备齐全的。”
刘预摇了摇头。
“卿有所不知,我真正犯愁的不是这两三万人军粮,而是出征后,即将涌入青州的大批流民,这些人肯定都是衣食无着才成为流民的,要是来到青州后,不能妥善安置,定然会有饥寒死伤,不仅于心不忍,还将会让他们来而复去,甚至自相扰乱。”
当此乱世,粮食就是力量的基础。
粮食就是比武器、比名望、比大义更有用的工具。
在历史上,困守并州晋阳的并州刺史刘琨,在匈奴人攻破洛阳后,就陷入了连年累月鏖战的死局中。
虽然因为刘琨的盛名威望而投奔者繁多,但是同时离去者也同样不少。
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刘琨本身的性格行事问题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晋阳附近战乱频繁,刘琨的并州也是穷得干净,很难有多余的物资救济依附的流民。
不然的话,这些衣食无着的流民,又怎么会简单的如同书中记载那样,仅因为刘琨“脱离群众的行事作风”而离去呢,都他乃乃的已经要饿死了,那还顾得上刺史本人的“生活作风问题”。
对这些流民来说,但凡有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又怎么会重新踏上茫茫流浪求活之路呢。
“那这样的话,不如就在郡县中加征赋税如何,反正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