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初中的课程,我和另外一个老师都说好了跟他补,都上完了就让他去参加入学考试。四娘,志胜真的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咱们村里能出一个用老话说的秀才,不容易呢!”
“是啊,是不容易!志胜他爹就是个秀才,可怜他去得早……”
“四娘,别伤心了,这都是过去的事,如今这小辈不就有了这样的福气,老话说,吃力养一人,吃字养十人,如今我们是新社会,虽不是过去那样,劳动平等,但志胜读书工作了,孝敬您老人家的定是不会比这劳力工分少呢。”
“可我跟他们四个都说了,年后就分家,分了家,没结婚的跟着我,小五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这样,四娘,让小五他白天去地里挣工分,晚上我和张老师下课了轮流来给孩子来补。这样看看他学的咋样,若是水平差不多了,就让小五去考,看能不能考上。如果能考上,这便是咱们村里第一个新社会的读书郎了。”
“这太为难你了吧,良子你为我们家小五这么操心……”
“四娘,你莫要有负担,可别这么说,我教了一辈子的书了,看了很多孩子,小五是我见过最聪慧的一个。他一天书没读过,数学能考成满分,他真的是个读书的好苗苗。这样的好苗子,如今咱们穷人当家作主了,又是新中国,我们不能给耽误了。如今国家建设都需要人才,咱们这里离南京城也不远。咱们若是能出上一个读书人,这也是给国家做贡献了,我这一辈子教书也值得了。”
“良子谢谢你啊,亏了你这片心……”
终于达成了一致。
这天是转变命运的一天。
接下来就看如何执行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五志胜知道自己可以读书,还可以有读书的希望,他更加努力了。
白天四点钟便去出工,到了天黑回来。
点上一盏油灯,连这盏油灯的煤油都是于良老师自掏腰包带过来的。
一个人补数学,一个人补语文。
两个月,就把初中三年的课程给教完了。
当然,志胜很努力,他总是在老师走了之后,彻夜的读书。
一个晚上他睡觉怕是不超过两个小时。
终于两个月学完了整个初中的内容,按照时间志胜参加了毕业考试。
门门优秀,他作为毕业生可以去参加栖霞师范的招生考试了。
这是他第一次去了县城。
老师陪着他走了60里路,把他送到县城,陪着他的还有四伯。
村里的人都不知道,他悄悄去的,是害怕自己考取不了,丢人。
虽说是不知道,村长拿了两大块锅巴,给志胜装到了包里。
村长什么都知道。
这些锅巴,那个时候可是高级点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精粮的。
县城里有公交车,这一次要去南京城考试。
那时候坐一趟班车到南京城是两毛钱。
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坐,徒步160里到南京城。
志胜这么大了,快12岁了。
听说南京城里的人都是要穿鞋子才能走路上的。
害怕去学校的时候人家不让进考场。
大嫂,听说小五要去南京城考试。连夜赶制了一双布鞋,一夜没睡,天亮的时候做好了。
志胜这是第一次穿鞋子。
这一路上一百多里快两百里,志胜怕把这鞋子磨坏了,只揣在怀里,舍不得穿。
一天一夜,志胜和四伯终于在凌晨的时候来到南京,来到了栖霞师范的校门口。
江南河水多,校门口有一个池塘。
志胜坐到塘边,从怀里掏出了鞋子。
在池塘边把自己的脚洗干净了,套上鞋子穿。
进入学校,进入考场。
考完试,出了考场,他便脱了鞋子,又将鞋子揣回怀里,往家走回去。
回到村子里,继续干活,挣工分。
两个月后,于老师将这录取通知书带了过来。
志胜考上了!
他不光初中毕业了,还可以读师范了。
那个时候,刚解放,师范生比过去的秀才还要稀罕!
收到了通知书原本就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一家老小却是愁极了。
小六也到了该读书的年纪。
这小小五去读书了,小六也读书了,那家里的活谁来干?
只剩下一个妹妹,外婆还瘫痪在床!
四个哥哥和母亲商量了一晚上。
决定让志胜去读书,说小六木讷,没有志胜聪明会读书,他年纪还小再过上一两年再读也不迟。
志胜坚决反对。
他知道他是多么艰难才读了五年级。
若是小六未必能有这样的好运气。
看着能读书的年纪不能读书,那该是怎样的难受?
这种感受志胜感同身受,他遭遇过了,他绝不希望自己的弟弟再次体味。
“小六年纪小他能干什么活?让他去读书,我留下来!”
“那那个师范……”
大家面面相觑。
“志胜,你好不容易考到,不能放弃!”
“我不放弃,但是弟弟必须读书,我们一家人弟弟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让他有书读……”
“那……”
“我来想办法……”
大家围着一圈都不再言语。
志胜的脾气一家子人都知道,他说了什么就是一定要做到的。
此时小六躺在竹床上睡的正香。
他可会想到12年后志胜的这个决定让他有机会读上红华大学,并且学习了核物理,大学毕业之后便去了大西北,他们兄弟两个人都在那片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上。
但谁也不知道。
两弹一星上天了。
弟弟也病了……
这是后话。
如今小六睡得正是香甜……
他们一家42口人,过完这个中秋节分家了。
外婆说:“成了家的,各归各家。没成家的小五。小六。还有志英跟着我过。”
中秋节后分家了,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
志胜只能没日没夜的干,挣够了一年的工分。
小六也去读书了。
志英在家里帮忙做些家务。
在挣够了这一年的工分的时候。
已到了第二年。
他们四个人的小家,俨然幸福的样子。
但当志胜看见小六每天背着小书包去学校上学的时候。
他笑了,他感觉到这个家是有希望的。
晚稻收了,荷塘里的藕收了,就该种上过冬的青菜了。
家里的活还有很多。
瘫痪的外婆。
家里就靠志胜这一个壮劳力了。
如今更加艰难了,如果去了学校,家里的人吃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
冬天的时候到了挖藕的季节。
江南藕田挖藕是最辛苦的活。
挖藕也可以算工分,整个寒假志胜都在挣工分。
村长格外照应,这个工分跟来年春天春播的工分是一样的。
于老师又跟栖霞师范里负责招生的老师说了家里的情况,而且学校特地出了证明。
栖霞师范最终研究同意志胜晚一个学期去报到。
这一个学期,志胜基本上是没日没夜的干活。
他终于挣够了一年的工分。
家里除了自己弟弟、妹妹、外婆三口人吃饭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志胜去学校了。
这年春天敲锣打鼓,村子里的人送志胜去南京读书了。
来到学校了。
一切都是这么新奇。
不用干活,只要读书,就能吃饱饭。
学校里的学生国家都是有补贴的。
志胜度过一段如同天堂般的生活。
那天堂的含义就是能吃饱饭了。
这是个师范专业是出来当老师的。
三年的专业,志胜只读了两年。
所有的成绩优秀,准予毕业。
等到毕业的时候志胜才14岁。
很快回到村里面教书。志胜不用挣工分都能拿到工资了。
而且这份工资还不少。
志胜跟于老师总算是同行了。
志胜14岁便被分到了村里学校里去教书。
然而,这个时候,乡村的文盲教育才刚刚普及。
村里的学生有18岁,20多岁的。
志胜只是14岁的一个孩子。
他根本就管不住他们。
这些大人还不听话。
一度让志胜很是苦恼。
于老师看着志胜说:“你倒也是个孩子,你应该再读个大学。我记得最高的专业是在大学里念的。”
“我还可以吗?”
“可以的,师范毕业可以报考大学的!”
“那我考!”
“边教书边去考金陵大学。”
“老师,还有,大学收费贵吗?”
“不同的专业收费不同,应该也有免费的,我们一起查……”
“到了明年春天就去报名,你去参加考试。若是考中的话,你还可以读书。现在要好好复习。”
“是的,我就爱读书,若真能读书那就太好了。”
“你当老师确实也是太小了。那些村里面的大人到也是,辈份比你大,个头比你高。你管他们倒也是难为你了。”
“好的。”
有了目标,志胜又开始白天教课,晚上复习备考。
这一年,志胜当了老师,每月有了工资。
家里的活也干的不少,家境也渐渐的好些了,外债也还清了。志胜在村里面教了一年的学后,第二年春天报名了金陵大学。
他六月份去参加考试,七月份便收到录取通知书。
志胜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的去念金陵大学了。
他的专业是林学。
他填志愿的时候找了一个不收费的。原来林学是不收费的。
这个专业不收学费,是免费的。
这是最苦的专业。
只要是读书,志胜从来就不觉得苦。
只要不收钱便好。
家里的负担便会好些。
那个时候,志胜只是想读书,他不知道专业跟专业之间的区别,他只知道读书是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事情。
家里的工分照样做,读书落不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便是读书。
报道第一天,他就看见学院门口上写着,“定将赤地变青山,定要黄河成碧水。”
这是他们的校训。
这两句句话,陪伴了志胜一辈子。
成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是他的目标。
面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求机若渴,只要是学习的东西。他如同一个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把自己变得丰满。
每学期,有两次考试,每次考试都有奖学金,他一次也没有落下过。
志胜的大学都靠他的奖学金度过,甚至他靠奖学金还帮衬了家里。
除了专业书籍,他开始独自本论,开始读共产党宣言,开始接触很多马列主义的思想。
他知道了原来大学可以学习到这么多丰富的知识,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广阔。
他甚至在学校里的时候,他第一次听了苏联的官员来校的演讲。
他振奋。
入殓师灵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