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期间,很少听到军号,全旅集中在上海打靶,有没有军号,印象都不太深了。但是到院校之后,从报到的那一刻时,军号从此伴随左右。
根据音调不同,军号声表达的意思不同,种类繁多,院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是起床号、熄灯号、集合号,上课和下课也有军号。冲锋号只在影视剧中听到,从来没有响起过。
集合号也叫集结号,后来有一部以此命名的电影,反映的是战争年代一段战友情深故事,军人形象,硬朗彪悍,战友情深,有过部队经历的人,一定会看得热泪盈眶。
部队讲三大条令,院校一样讲三大条令,这是正规化建设的管理基础,也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内在支撑,更是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养成依靠。
按时起床、操课、开饭、就寝,双眼一睁忙到熄灯,军号从醒来开始出现,或者说伴随黎明将我们唤醒,最后又在夜幕之中响起,灯灭人静送大家进入梦乡。
军号嘹亮,有不尽**肃穆,似乎浸染了无数革命先辈热血,既能激发豪迈无畏,又能收敛年少轻狂,既能激活一腔热血,又能冷却莽撞无知,特定的氛围,特定的心情,因军号声声,而有特殊意义,进取不断,拼搏不止。
什么都比什么都争,任何时候都比任何时候都争,一句“丑丢在炮院能力带回部队”,成为共鸣,没有一个不努力,没有一个甘愿落后。
天刚放晓,军号已响,整理内务,打扫卫生,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内务检查和评比,物品整齐有序,被子有棱有角,窗明几净,纤尘不染。
值班员由见习连区队长以上骨干担任,尖锐的哨音同时响起,紧张而有序,略显忙碌的一天开始了,整理好着装,收拾好仪容,队前集合,迅速而不见慌乱。
争比从这一刻就开始,步伐是否有力,队列是否整齐,声音是否洪亮,随着带队骨干韵律感十足的口令,开始向操场行进,只要不是下雨天,每周的单日是队列训练,双日是体能训练。
队列训练一丝不苟,良好的军人形象,依靠训练日积月累形成,还是因为阅兵需要,队列动作标准规范,能进第一排面,或者成为方队的框架,对于每个学员,这都是荣耀。
真正到阅兵时,还会集中安排时间训练,有一次阅兵前的集中训练,作为见习连连长,被队长安排队前示范,两个连长,代表两个阵营,有着各自自认为的出身骄傲。
示范的是正步分解动作,似乎有意考较,腿踢出之后,队长的下一个口令迟迟不出,单脚支撑,另一只抬起,同时要做到脚尖下压与地面平行,时间久了,不容易坚持。
可能都没想到队长会这样喊口令做示范,另一人也许坚持不住了,身体开始轻微晃动,而我却纹丝不动,部队养成的习惯,出腿既定格,些许时间动作不会有任何变形。
队长的下一个口令终于下达,并没有分出输赢,部队生队列中的声音窃窃私语,“和我们连长比,谁能比得过!”
大概是大二的那一年,阅兵前几天,打蓝球时不小心摔倒,脚尖忤地,能听到踝关节一阵稀哩哗啦的骨头错位声,到卫生队进行了校正,并无大碍。
生性要强,仍然坚持参加阅兵训练,脚踝肿得鞋都难穿进去,按照规定阅兵必须得着制式皮鞋,如此方队行进,才能出气势,好不容易穿上,皮鞋夹脚,关节肿大,每踢出一步正步,钻心般疼痛,好强才勇敢,竟然也坚持下来了。
体能训练有统一的训练服,跑步操要步伐整齐,番号声响亮,如果是单双杠,轮流作业,比谁会做的练习多,比谁做得个数多,还比秩序,未上杠人员,跨立姿势,场地前精神饱满,排成一列整齐站好。
上下课途中,一般以区队为单位,列队行进,三四百米的路程,一路下来,都是指挥员略带夸张的口令声,比的是谁韵律感更强,更具有磁性,更有时空的穿透力。
整齐的队伍,清一色的橄榄绿,如军用腰带般暗红的皮包,一路的番号声,一路的军歌声,林荫夹道,特别有画面感,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课堂的学习内容太丰富,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和我一样,摸索了规律,只在考前两星期突击背诵,剩下的时间用来强化自己的爱好,弥补自己的不足,估计是这样的,因为许多学员,在课程之外,有自己独特的一技之长。
比如我同期入学的同乡,他就是计算机爱好者和美术爱好者,可谓多才多艺,是学员队当仁不让的文艺骨干,文艺骨干还有许多,自己在这方面天生不足,文艺活动沾不上边。
有的写作水平出色,能在院校的校刊上时常发表,甚至被桂林日报采用。有的音乐是强项,或唱歌或乐器,甚至能加入院校乐队。有的擅长舞蹈,文艺汇演,总能为学员队争光。还有的蓝球打得相当好,学员队之间,大队之间,蓝球比赛经常,总能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出色的得分能力,过人水平,叫好声一片。
那时计算机并不如现在这般普及,有一间特别大的计算机室,学员太多,理论课多,真正上机操作的时间并不多,我还在摸索着五笔打字,我的同乡已经能理解编程语言。
院校崇尚文化,学员队的前面,总有两块黑板报,反映平时生活训练,抒发军营梦想和豪情,带着了比较的味道,特别被看重,总是要精心准备,同乡在美术方面的天赋,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期板报都由他主笔,板块活跃,画面生动,特别能反映时代主题,特别能吸引眼球。
或许正是对业余所长的看重,因为学员队的荣誉,多是通过他们的辛勤努力,依靠他们的实力发挥,争取而来。第一批入党者都是文艺骨干,作为见习连连长,反而没有被考虑,到第二批才解决。
学院教学大楼前,有一座室内游泳池,用来熟悉水性教学游泳,课程安排得不多,却也不少,教授的游泳技能单一,只有最基本最常用最容易的蛙泳和仰泳两项。
有些人本来就会,有些人稍微练习几遍也能掌握,唯独我却怎么都学不会,童年时学会的“狗刨式”影响太深,两腿不交替拍打水面就会下沉。
水花四溅,动静吓人,一人游泳影响一片,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始终学不会,又感到特别难堪,好在仰泳还过得去,静静止水面都不会下沉,借以掩饰了些难堪。
每周一次的电影,上演的激情更加澎湃,队伍到达露天蓝球馆,以学员队为单位跑步带入,每一步都用尽力气,踩出最大声势,番号声扯破了嗓子高喊,小方凳随着指挥员一声“放下”口令,最快的速度放下,发出最响亮最整齐的声音,展露士气,显示非凡。
看电影之前,惯例是拉歌,带头之人挥舞手势,川工号子演变来的拉歌调,声浪如潮,向着目标学员队笼罩过去,比得是谁的节奏感强,声音更大气势更足,没有评判,只能自己体会,认定输赢。
拉歌告一段落之后,各个学员队开始唱歌,有文艺骨干在队前挥舞手势,合着节拍指挥,也是一种比较,看谁节奏感最强,动作最舒展最优美,底下唱歌者,只要玩命般的嘶吼就行。
等到歌唱完了,电影开始播放,带着能冒出烟来的火辣辣的嗓子,还未完全消退的激情,端正好坐姿观看。
看电影是一种氛围比较,土气比拼,相对于紧张的学习训练生活,以及略显单调乏味的娱乐活动,其实是不错的放松时刻,享受时分,播放的电影并没有拘泥于传统战争题材的老影片,不时有现代感强烈的时尚大片,总能饱飨耳目。
这个放映露天电影的蓝球馆,在九八抗洪之后,迎来了一次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有不少名动一时的歌星大腕,谁都欣然向往,唯独我提不起多少兴趣,自愿留守。
说不想去看是假的,毕竟年青,高中时代的追星梦怀揣无限憧憬,时间并没有过去多久,当然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一次留守说明不了什么,或许还是想有所作为,譬如入伍前之经过桂林,现在还具备条件,能够做到完全放松心情欣赏。
心只有在图书馆才会沉静,每人一本借记小册,用来登记身份,标明借阅时间,寻找图书时才见偶尔走动,除此之外寂静无声,特别有氛围,特别让人留恋。
这样的时候,大多出现在周末,平时担任骨干,履行维护课堂秩序职责,很少能留存图书馆,多是借阅,搜罗几本,带到自习课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