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都市言情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10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0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1 / 1)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面。

我们前面讲到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它的重点就是把心带回家。

所以《楞严经》在处理生命的状态──

第一个先调整你的心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你一定是安住在不生灭心。因为带有情感的心、带有情绪的心,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所以你要先检查你的心,这个心是外境刺激产生的一种生灭的攀缘心,所谓情绪的心?还是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一种智慧观照的心?你这个心,分别它真、妄是很重要的。那么当你把心态调整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好好的、务实的、面对你的身心世界,去改变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创造未来。

前面的识阴、色受想行,它的根本就是第八识。为什么呢?因为你前面的色心诸法的业力,都是第八识保存。所以第八识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摄持义,它能够把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都把它保存起来。第二个变现果报。它把果报变现出来。

从这个第八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造业的时候,它不是马上显现出来。譬如说,你今生持戒、布施,诶!我怎么还是很贫穷呢?不是这个意思。佛法的因果论是隔代受报的,隔一代的。前生造的业,今生才来受;今生造的业,来生才受。为什么呢?因为它要经过一个保存期,一个成熟期。所以因果的思想,很多人没办法接受,就在这个地方。他今生修这样好,造了这么多福报,他贫苦依旧、痛苦依旧、多病依旧。要是不懂佛法道理的人,就毁谤了。所以我们讲过,你今生的受用叫做认命,但是你积集的资粮是来世才受用,所以你看第八识它用饷他国,它是不断的保存、保存,等到力量够了,它这个频伽瓶,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受果报。

我讲实在话:你今生造的业,当然我们也不否定有所谓的花报,你的业…特别强,在结果之前先开个花。但是你今生所表现的果报,绝对不可能是,大概是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而已,除非你那个业特别重,那叫夺业。你那个业强到什么程度呢?把过去的业夺过来,那一般人做不出来的。那要很强的业。我们一般人所造的业,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先保存下来。你说:诶!我布施以后,我身体变好。那个只是花报而已,那是把利息让你先受用一下,本金等到来生,是这样子的啊!佛教的因果思想,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缘故,因为有保存的缘故,所以它是隔代受报的,是这样子。我们看附表第三《观照智慧》:

附表第三,我们如何来正确的观照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怎么去面对自己,来改变自己呢?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我们讲到正示三观。第二个在别明假观,先做一个总标。

一、正示三观——一心三观

佛教的观察,都是在观这一念心,所以在《楞严经》的观心法门,它都是一个思想:莫向外求。你要了解你的过去、你想要知道你的现在、你想要预知你的未来,都在你的一念心中。那么心中怎么观呢?

(一)、空观照了心性不变之体,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观是直接照了我们那个缘生性空,照了我们那个清净的本体,所以这个时候空观是离一切相。

(二)、但是假观是照了心性随缘之用,循业发现。心性它的本体是离一切相,但是它的作用又即一切法,这个即就是具足一切法。心性它本身没有任何相状,它也不是人的相状,也不是阿罗汉的相状,也不是菩萨的相状,但是它随时可以现任何相状。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十法界的诸法,只要你业力准备好了,你去熏习心性,它就把你相应的法表现出来让你受用。所以我们自己是怎么样呢?我们是自己去受用你心性所显现的法,因为它心性本来就具足一切法。所以假观它是一个循业发现,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去熏习你的一念心性,它今生就表现人天的果报给你看。你造杀盗淫妄的业,去熏习你心性,它就表现三恶道的相貌让你受用。假观就是我们个人循业发现,这完全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

(三)、那么中观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同时也知道我们清净本然,我们也同时知道是循业发现。你要把清净本然跟循业发现两句话把它变成一句话,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它同时是清净本然,它同时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同时又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虽然有很多的假名、假相、假用,又同时是清净本然,这两个彼此不障碍,这就是我们对五阴身心的一个了解。

当然从它的时间上来看,空观比较重视的是当下现在,对当下的安住,你一定是先把现在安住下来。假观是偏重在开创未来,因为假观是在调伏。所以空观偏重安住,假观是偏重在调伏,你要改变你自己的想法,你就可以改变来生的生命。

好!那么这是一个总说,那么当然在这个地方,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提出一念心性具足三观,它的重点在假观。

二、别明假观——十如是

我们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谓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那么智者大师在观察你内心假观的相状,是从这十个角度来观的:

(一)、如是相——(这是一个总说。)

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状分成四种:

1、叫做增上的恶心。这个增上的意思就是他的心是坚定的,他经常生起很明确而坚定的恶念。你看有些人他动不动就生气,很自然的。那么你日常生活当中,你观察你内心的相貌、起心动念,大部分都是贪嗔痴的,那么这种人就是三途种性。也就是说,你内心的相貌是增上的恶念,不管你造什么业,你来生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三恶道待着。

2、如果你是增上的善心,你日常生活很自然会产生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别人刺激你,你经常选择忍辱、选择吃亏,那么你来生的果报就是人天果报,这叫人天种性。增上恶心叫做三途种性;增上的善心,叫人天种性。

3、是出离心,这二乘种性。有些人看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看到别人也没有慈悲心。所以他对生命是全盘的拒绝,这种人,他的种性就是二乘种性。他很有可能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然后再回小向大,因为他是属于这种出离心的二乘种性。

4、有些人他的心是菩提心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是菩萨种性。

智者大师把这个心的相状,分成以上四种心,决定了你未来整个未来的果报。

(二)、如是性——

那么,这个心,这个相,它有它内在的性。这个性以不变,就是很难改变了,你这个念念之间,过去生数数熏习啊,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性。

(三)、如是体——

相是表现在外,性是隐藏在内,叫做性。相一定有性,性一定有相。那么当我们把相跟性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生命的主体,这个体就是相性的结合,名之为体。把外在的相,内在的性,把它结合在一起,就是构成一个生命的主体。

(四)、如是力——

那么这么一个生命的主体,它有它的力,它有潜在的功能。比方说一个人经常起贪嗔痴相状的人,他虽然没有外境的刺激,但他的心,有潜在造恶的功能,只是没有环境刺激而已,缘缺不生而已。如果一个人经常培养一个善良的心、布施持戒的心,即便没有环境让他修善,但是他内在的潜在,是造善的功能。

(五)、如是作——

等到因缘具足了,外在还境允许了,它就产生作,它表现出来了,叫做作。力是潜在的能力,作是显现在外的作用。

(六)、如是因——

那么一个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念恶念呢?因:事出必有因。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外表的色身是变来变去的,所以你要是看到你前生的样子,你会认不出来,诶!这是我吗?你认不出来。但是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色身是不能继承的、外表的财产也不能继承、但是你的思想是可以继承的。你看有些人他喜欢拜佛,他前生喜欢拜佛,他今生还是喜欢拜佛;有些人是喜欢打坐,喜欢静态的打坐。为什么呢?这叫等流性嘛,他前生就喜欢打坐,他今生来还喜欢打坐。所以你看那些钢琴弹得特别好的人,他今生一看钢琴,他就忍受不了,就赶快想要上去弹几下。

(七)、如是缘——

所以我们内在的思想,是继承前生的思想。所以,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当然这当中有一个过程就是缘。你今生所接触的教育,这当中特别是佛法的教育。

一个人要彻彻底底的改变思考模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觉悟,没有其它的方法!

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而那种改变的力量,来自于你内心的觉悟。你看受戒,为什么佛陀要你自己发心?你自己缘境发心─我重新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昨日死,我从今天开始,我生命当中有三大目标: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为什么这样的愿你要自己发出来?就是这个缘,你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觉悟的力量,然后去改变你过去的因。所以这个因要变成果跟报之前,祸福由因,改变在缘嘛。

我们对于过去所留下来的思考模式,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选择随顺: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想法,现在还是这个想法,那么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诸位要知道啊,你不对治妄想,就表示随顺、就是增长广大。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没有增长啊!你没有对治就是在增长,你顺从它嘛。

第二个、你采取忏悔对治:它的势力就减少、减少。

(八)(九)、如是果、报——

那么经过这个缘的改变以后,你可能是用觉悟的方式,或者你是用这个放纵的方式,那么最后会产生一个果跟报。

这个果是约著等流果来说的;这个报约著异熟报。什么叫果跟报呢?比方说,你造了杀生,这个杀生你会有一个果、一个报。你造了杀生,你来生还很想杀生,这个嗔心增加了,等流习性增加了。第二个你因为杀生,你可能会来生短命多病,这个是报,报受完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比较害怕的是那个习性,因为这个报是生灭法,它受完以后,就像这个电池放电,放完以后就没有了。但是你留下那个痕迹,那个功能、那邪恶的功能啊,就像那个滚雪球一样,它就不断在你内心当中不断的酝酿,所以你看有些小孩子,看到众生就很想去伤害它,这个就是前生的等流性。

(十)、如是本末究竟——

那么: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我们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它是彼此是互相相应的,你有这个相,你未来就会有这个果报。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从这个相所观察的,理论上是通于五阴,但是智者大师所说的相,主要是第六意识,就是想。五阴当中,色没有必要花时间,那只是个果报而已。感受你也改变不了,我们佛法不改变感受的。行阴跟识阴特别微细,你也改变不了。所以整个五阴当中,我们要掌握的是你的思考、想象。你面对你的想象的时候,第一个,你知道你的过去,大部分的时间是打什么妄想,你大概知道了。你看你一天当中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前生大概都在想些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承当过去的。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所以有时候我想:一个人生命,如果今生才开始那该多好?那很简单啊,才几十年嘛,你能够产生多大的妄想?我们学佛难,就难在我们要承当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这个就很麻烦。每一生都打很多妄想,都留下痕迹来,所以内心当中很多、很多的想法。

当然:过去是不能改变,我们只有承当,但重点是,你要怎么面对它?

本经的思考模式很简单: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不管妄想怎么样,不要随顺它。它本身没有真实性的,达妄本空。我们《楞严经》没有要你去把妄想断掉,你动一个要断妄想的心,想跟它抗拒,那你就很辛苦了。

《楞严经》只告诉你——不要住在妄想,没有要你去对治妄想!

你不要不自量力啊!去对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啊。它无始劫熏习而成,你短时间的修学佛法,你不是它的对手的。所以你修行要有理观,不能只是用事修的。第一个你不要住在妄想,要安住在真如。然后你去——培养一个善念,来取代妄想。所以这个调伏,就是开始培养一种善念,用布施的念头来取代,或者用布施的念头来调伏悭贪的心。用持戒的念头来调伏破戒的心。用忍辱的心来调伏嗔恚的心。所以整个在观心法门当中,关键点在第一个相,你从相当中看到过去。第二个缘,你今生的态度。

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他本来是学医的,后来他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啊,你应该读书啊!他说:你读书以后,你的功名可以做到县长。他讲三件事:第一个你的功名到县长;第二个你今生没有儿子;第三个你的寿命不长,只有到五十三岁。后来他很多的事情,果然都被印证了,这个时候,他就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都被算准了。一个人果然不能摆脱过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他对于生命,他只有看一半,他只看到我从什么地方来,所以就认命。这部分当然对,但是一个人看生命,不能只看这部分,你还要看到你将往哪里而去。后来他遇到云谷禅师,告诉他:祸福由因,改变在缘,你不要老是看过去,你要看看你的未来要去哪里比较重要啊!

当一个人开始重视未来的时候,他开始自我反省。他就反省啊一个人要找原因啊,你今生的生命怎么会这样子啊?你向内心去观察,你就会找到原因。后来,了凡四训找到两个原因:我为什么会短命?为什么会福报这么薄?为什么会跟众生没有缘,都没有人愿意做我的儿子?他自己反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没有容。对别人不能包容。还有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只要他自己看不起的人、思想跟他不一样的人啊,他那种苛薄,批判特别强,没有包容的心、太清高。第二个,没有忍,容是针对人。忍是针对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耐烦、没什么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没有儿子跟薄福的第二个原因。所以他开始修正。他往他内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沟通的,跟自己沟通。你必须要回到你内心的深处,跟你过去的你沟通。强迫是没有用的。

你看过去的我:是颠倒的,造了很多业,打很多妄想,当然业该受的都受完了,问题是这个妄想留下来。过去是颠倒的你,现在是觉悟的你。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内心有两个你,一个是过去的想法,一个是现在的想法。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会矛盾啊,真妄交攻。没有学佛的人,他只是一个想法,他很正常。你看学佛的人很矛盾就在这里,经常是真妄交攻。圣人也没问题,圣人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清净的想法。那么我们在非凡夫、非圣人,这个过程是最麻烦的,两个想法。那你必须用觉悟的心跟它沟通:诶,不要这样子,你现在这样没有包容心,对事情没有忍耐心,你永远成不了大福报。他开始改变自己,所以从前面的相状观察,他得到了启示,开始从言语上对治。很多事情开始包容,把胸量扩大,结果他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个花报就出现了。两个儿子都做官,他本来五十三岁,活到七十四岁。他本来的官是做到县长,一个地方的小官,后来做到中央的高官。

从这个故事看来,意思就是说:佛法认为祸福由因,这一块是没有错,但是你要同时看到改变在缘。这部分外道没看到,外道只会把你的命算出来,他没办法告诉你怎么改变的。就是调伏。用种种的善巧方便,让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所以:

你心态改变的时候,你的果报就改变了。

那么这个就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面对你的想法、来调整想法。那么这个时候你会从一个比较狭隘的、丑陋的五阴,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五阴,它的主导性就在这个想,从这个地方来下手。

乙三、修行篇(分二:丙一、总标。丙二、别释。)

我们修行的开始,就是去作一些方便的对治,要有一个实际的下手方法。

丙一、总标(分二:丁一、徴问。丁二、示答。)

丁一、徴问

首先,是如来对法会大众的一个徵问: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我们把它作一个解释:佛陀讲修行之前,他先讲到两个基础,道前基础。他就问与会大众说:汝等已经决定要发菩提心,要开始趋向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对于佛果、如来的这个妙三摩提(这个妙三摩提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或者讲真如三昧)对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三昧,生起精进勇猛而不疲倦的心。这时候你要修这个三昧之前,你一定要:先明发觉初心。

问一:什么叫发觉初心呢?就是你要先明白,你最初发起觉悟的那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两种决定不疑的理解。

问二:那么什么叫做二种坚定不疑的理解?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开始修行,当然先发愿。佛法是先有愿景,先有愿才有行动,以愿导行。就是说: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结果,你才采取行动。而佛法是先有起结果再有行动的。

菩提愿有两种: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我们一般的菩提,是属于愿菩提心,就是偏重在意乐。我很想要往生,我很想要成佛,但是很难采取行动,还在内心当中酝酿当中。那么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是我一定要成佛、我一定要往生,才采取行动了,付诸行动了。那么从愿菩提心,要转成行菩提心,它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产生二决定义。两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这个二决定义就是加强你的菩提心,让你不退转,坚持下去这种愿力。从一个心中的意乐,而转成一个实际的行动,这个就是所谓的二决定义。

丁二、示达(分二:戊一、审观因地发心。戊二、审详烦恼根本。)

前面的问,当然法会当中,没有人有智慧回答,佛陀还得自己回答。

在修行过程当中——

第一个,你要知道:你能对治的是什么?你凭什么去修行?你所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菩提心。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障碍,你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为什么能够一路走来、坚持下去?靠的就是菩提的愿力。

第二个,你要知道:在你修行过程当中,你的障碍在哪里?内在的烦恼,跟别人没有关系。

一个是能对治的菩提心,一个是所对治的烦恼,那么对于这两个,你要产生很坚定的理解。首先我们看到因地的发心——就是为什么要发心修无上菩提呢?这个要先审查审查。

戊一、审观因地发心(分二:己一、总示。己二、劝修。)

己一、总示

总劝

审观发心: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观修无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动是因为你有愿力,才会产生行动的。但是这个愿力它本身也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我们看看佛陀在发明菩提心的两种差别:

说:阿难!第一个决定的理解,就是你一定要弃舍,对声闻人这种偏空思想的远离。而修习大乘的菩萨道,最后成就入佛知见。这个入佛知见就是悟入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从一个攀缘的妄想,而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审查、观照你因地所发的心跟果地的决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发心了,你受了菩萨戒,你缘境发心,你那一念心跟你最后成佛,在菩提树下那个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佛陀说:阿难!假设你因地的发心,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灭之果,无有是处。所以你的菩提心,有生灭性的跟不生灭性的差别。你看有些人受了菩萨戒,刚开始很热诚,没多久,这个人不见了,在菩提跑道上不见了,这个菩提心就不坚固啦。

在生灭跟不生灭当中,本经佛陀讲得不多。什么是生灭?佛陀讲的不多。但是你看《大乘起信论》讲得很详细了,它说:

一个人是缘人而发心,这个菩提心非常不坚固。第一个,缘佛而发心。看到佛的相好,哎呀,不得了,我应该好好修行。这种人缘人发心会退转,因为佛会灭度啊。第二个,缘僧宝而发心。看到某一个出家众持戒庄严、功德具足而发心。但是人毕竟是会死亡的。所以你是住相发心,住在佛的相,住在僧宝的相而发心,这样的心是生灭心。你看很多人他学佛,是因为某一个老和尚修行不错而学佛的,老和尚在的时候,他用功得很精进。老和尚一不在,他顿失了目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心是住在一个外在的变化的相状。

那么:什么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呢?你要发自内心的觉悟。所谓的:依止一念心性。我为什么学佛?只有一个目地,我要开显我内在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在这个地方就说:你的因地发心是生灭的,你要去求佛果菩提不生灭的功德,是无有是处。

诸位我们要知道:你为什么可以拜佛,你知道吗?拜佛是谁?是那一念心嘛。你为什么可以布施?所有的法门是心在推动的。我们不要只是注意到修什么法门,你那个法门的背后推的手是生灭心,你永远得不到不生灭的果。就好像说你今天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道理是一样的。你用生灭心拜了一千拜的佛,虽然福报很大,但是它的本质还是生灭的。生灭就是生灭,它改变不了,不会因为你数量多,而改变,不可能。你用攀缘心来拜佛,这个果报就是攀缘、就是生灭的人天果报!

什么叫生灭?

说白了:就是人天果报。你跟解脱道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重视改变心态。

修行——有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修的法。能念的心它是主动的,它是被动的。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嘛。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为名利。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比你修什么法门还重要。你的心是不生灭的,你在佛堂里面扫地,也是成佛的资粮。你的心是生灭的,你供养一个佛像,也是一个生灭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的!

正示

有作必坏: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无作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这样的观察,佛陀要阿难尊者汝当照明,你要自己去照了,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是造作之法,也就是说,它是要假借有为的造作去创造出来的,它既然有生,它自然是会有变化,乃至于消灭。比方说,你看世间上只要是有造作的,什么东西不变坏,什么东西不消灭呢?比方你盖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本来没有,你把它创造出来了,你要去造作嘛。那么这个房子被你创造出来,表示什么?它总有一天,只要是假借因缘造作出来的,它也会随顺因缘的别离而破坏掉。

那怎么办呢?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那么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被破坏的,就是虚空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有为的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不会有所谓的变坏。

这段文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心,有的是造作出来的,有些是你本来就有的。你看你缘一个佛像,那么佛的功德相是造作出来的啊,它是有为诸法,佛陀必须有因地六波罗蜜的功德,才有这个佛的相状出来啊。那么佛像也会因为因缘而消失掉。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你本来就有的,所以只要是经过造作,才有的心态,都不能当因地发心。你要找一个你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心,你安住在那个地方,这时候不管因缘怎么变化,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舍离,你的信心永远不动摇,因为你那个心,是住在一个非常坚固不可破坏的一个基础。所以它这个地方发菩提心,它不是一般的发菩提心。是要产生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要坚固,你产生的力量才会坚固。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看很多的例子: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很多在家居士,修行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能够保持最初发心的,没几个人。在这个菩提跑道上,继续往前跑的,你看有些人跑得很快,但是到最后跑道没有人,没这个人了,是生灭心嘛。

问题是:

一、什么是生灭的菩提心?

二、什么是不生灭的菩提心?

了解这两个,是很重要的!我们看附表:

当我们开始要付出行动,开始去返妄归真、去创造未来的时候,第一个你要有一个愿力、一个愿景,而这个当中,你的菩提心,首先你要知道你的菩提心的立足点,是生灭还是不生灭?我们看这当中有两段:

壹、二种差别:(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二种差别。)

一、世俗菩提心

他的思考模式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种,刚好配苦、集、灭、道。依苦谛而产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而产生─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而产生─法门无量誓愿学;依灭谛而产生─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么这四弘誓愿当中,其实菩萨是有两种:

(一)悲增上菩萨:他在缘境的时候,他缘的大部分是众生的相。众生的苦恼相而发心,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就是启动他修行的动力,来自于众生的苦,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

(二)智增上菩萨:有些人他的发心是缘佛的功德,他为什么愿意放弃他生命的享受,还要减少睡眠、减少饮食,他要减少他福报的受用而修学呢?因为他看到佛的功德。那么缘佛的功德而发心的,是偏重在智增上。

这两种菩萨有么不同呢?

悲增上菩萨的修学:你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在佛堂。他是在人群,那个尘劳的世界,去跟人家助念啦、参加义工啦,这种人是悲增上的。他大部分的时间是跟众生打成一片的。当然这个也没什么好、坏,人生就是你的抉择。那么这种菩萨在成佛之道当中,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他成就圣道的时间会比较晚。

那么智增上菩萨,他的生命当中的时间,大部分是在佛堂,或是去打佛七,或是去听经。因为他偏重在上求佛道。悲增上菩萨偏重在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讲上求下化,其实这个过程是有所偏重的,没有一个人,两方面都具足的,不太可能。

总而言之,菩萨是有两种,一个缘众生相而发心;一个缘佛道相而发心。就产生悲、智。智增上的菩萨,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总之,只要你缘众生相也好,缘佛道也好,只要你发起了菩提心,你就是一个菩萨,你就有菩萨的戒体了。

菩萨的戒体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受了菩萨戒,他当然也会犯过失嘛!但是他是怎么样呢?虽作恶业,速疾能悔。所以一个人,如果你造了一个身口意的过失,你到晚上的时,诶!你自己会检查出来。哦!你这个菩萨戒体很强,这个防非止恶的力量,虽作恶业,速疾能悔,那种增上惭愧。你今天讲一句话伤到别人,你自己都不知道,到晚上也不知道,你的戒体可能很羸弱了,你那个防非止恶、自我反省的力量薄弱。所以你检视菩萨戒体,就从这个因地检查。

第二个、果报,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便这个菩萨由于过去的罪业,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他马上弹出来。所以忏公师父常讲一句话:发菩提心,逍遥自在。你一个人发了心以后,你的业就改变了,你那个重大的业力,就被破坏了。真正发心的人,你即便堕三恶道,也是很快出来。

你看某甲跟某乙在过去生,两个同时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两个人同时变成一只蚂蚁,但是这个某甲是受了菩萨戒的,他变成蚂蚁的时候,他那个菩提心的戒体,发生了作用以后,他很快的就从蚂蚁当中,产生了增上惭愧,他那个蚂蚁的寿命不会太长的。有些人做蚂蚁是,八万大劫犹为鸽身啊,七佛出世犹为蚁子。你看这种人,根本就没有戒体的。所以一个人堕落到三恶道以后,他跳不出来啊。这个人没有发心过,没有戒体,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灭恶生善的功能。所以这个戒体,的确是有它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戒体你要坚固,你必须要提升到胜义菩提心。

二、胜义菩提心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法法消归自性。我们刚开始发心,的确要假借相状,这个是正确的。缘境发心,缘众生的境、缘佛道的境而发心。但是最后你要把它坚固、回归到一念心性。

你要告诉你自己:所谓的众生在哪里?在你的心中。所谓的佛道,也在你的心中。它们都只是你心中的一个影像而已。

你是假借这个影像,来开显你真实的功德,叫借相修心。发心要假借相状是没有错,但是你那个相状要回归到你的内心,借那个相来修心,你才不会退转!

你看:我自己做僧教育十多年,我实际带领新生带十多年。一个苦恼的众生发心,我们从辅导,陪着他拜佛,帮他开示,解决他的烦恼,然后开启他的智慧,创造很多因缘,让他修福报,福报不错了,走了、离开了。你会怎么想?你要住在这个众生相,你肯定退转嘛!所以菩萨住相修行,你会有挫折感的,你受不了的。但是你是想说:诶,我假借这个众生的相,借假修真。我因为众生这样的因缘,而启发我自心的福德智慧资粮。这个时候你从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而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现在还有挫折感,表示你的心住在外境,只有这个情况,没有其它的原因。

我告诉你:外境不能住!因为外境是你不能控制的,外境是你过去的业显现。我们菩萨是要有相没有错,但是你是假借这个相,因为你没有相你也不能修啊,借相修心,不是说:教你整个是住在这个相状啊,那你就叫心随境转,就不是在修心。所以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在这个众生的世界里面,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弄到最后是,心有千千结,那表示,你是住相。不可以这样子。你这个菩萨戒,菩萨道走不远,而且你的功德也不会大,第一个不够坚固,第二个你功德不会圆满。所以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呢?从世俗菩提心而提升到胜义菩提心。你要知道众生相、佛道的相都是一个我们假借的相状,用来启发我们内在的本性的功德。所以你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开显你的自性的功德,来做这件事情。

我们接着看这一段的交互运用─那么世俗菩提心的相状,跟胜义菩提心的心性,怎么运用呢?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这段文,马鸣菩萨说明:如何来做一个净法熏习。修行就是净法,以净法来熏习染法,使令净法的功德不断的生起。我们现在承当了过去的妄想,那么怎么样把妄想转成真如呢?这以下讲出三个次第:

第一个、安住力——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首先,你要安住在不生灭心,不要向外攀缘,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依止这个安住力,不随妄转,慢慢的折损无明妄想的力量。

第二个、调伏力——因为你不断的熏习,这个熏习就是假借这个相状,能令这个第六意识的妄想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所以我们修行要借相,虽然你安住在不生灭心,你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了,你还得要借相,我们要假借观察众生的苦恼相。

什么叫厌生死苦呢?比方说:有些人会执着今生。福报大的人啊,今生放不下。你看他过去善业强,身体健康、身相庄严、财富具足、眷属美好,那这怎么办呢?你要用无常相来观察。其实这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你就全部破坏了,所以从无常观的思惟当中,来熄灭对于今生的执取。第二种人,他对来生是有期待的。因为他今生过得很痛苦,他把所有的期望放在来生。那么这怎么办呢?要思惟三恶道的痛苦。你今生造了善业→你来生快乐。但是你来生快乐的时候,菩萨在安乐的环境产生放逸→放逸再造业就堕落了,叫三世怨。所以你对来生有安乐的祈求的时候,你要小心啊,那个快乐果报之后,下一个就是三恶道。就是三世怨的因果。所以人、天的因果有三世怨的危机,第三生就堕落。

我们透过无常跟三恶道的苦,观察这个假相,产生厌恶生死的心态,也观察涅槃的安乐解脱的功德,产生好乐的追求,这个叫调伏。

在安住的时候,是无相的,调伏是要借相的。最后以此第六意识的空假中三观,产生厌恶、欣求的相状,又再加强你真如的熏习。

这是什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一开始是安住在无相的真如,所谓的安住在体─心性的本体。依体起用产生相状,那么这个相状,又再加强我们安住的本体。忏公师父常说依体起用,用还照体。依止不生灭的体,而生起菩萨六波罗蜜的作用。但所有的作用呢,又再开显你的体。也就是说:你本来是一分的安住,产生一个六波罗蜜的相状。这个相状,又再加强你变成二分的安住,你安住的力量更深。这二分的安住,又产生一个相状,又产生三分的安住。所以由一念心性,产生六波罗蜜;由六波罗蜜,又加强你的一念心性。就构成一个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以一心真如,开显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又开显你一念心性,就是所谓的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的相状缘故,又再一次熏习真如。由无相的真如,产生菩提心的相状;由菩提心的相状,又加强你无相的真如;那么如是的辗转,就产生一个不生灭的功德出来,是这个意思。

所以当我们讲安住是无相的。但是你讲调伏,那你就要假借─众生的相状来远离,假借─佛菩萨的功德来欣求,你才会产生一种前进的动力。但是:

你所有的动力,都要依止无相的清净心才能够坚固!

这里,我们开始讲到修行的观念,诸位要好好体会。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

最新小说: 寰云霸主 万古残阳 异界终生游 妃常复制 赊点灵气好修仙 萌萌宠上天:腹黑师傅啃一口 终极女生 西游之诸天人物分身 极乐女修 挂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