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洁跟着放羊老人找到了他所说的那个沟。
那是一道因地壳运动而自然形成的沟壑,数百年前,它还深不见的,如今却已经快被各种生活垃圾,厂矿排出的废渣给填平了。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梁志洁找到了那堆碎砖块。砖块间生着不少杂草,那些杂草快要将那个用砖块堆砌成的坟丘给吞没了。
梁志洁问老人:“你看过里面吗?”
老人摇头:“没有,没敢看。”
梁志洁又问:“为什么?”
老人继续摇头:“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假如里头没有那个人,我只是白费些力气。可如果他在呢?我是选择报警,还是选择装聋作哑将这些砖块再给填回去?姑娘,我只是个小老百姓,只想安安稳稳守着家人过日子,我不想给自己惹麻烦。小老板跟厂长我都得罪不起,我又不认识埋在里头的那个人,虽然可怜他,却没有必要为了他搭上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可如果我装聋作哑,我这良心上又过不去。不打开,不去看,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老人的说法,梁志洁并无认同,她甚至想要站在自己刑警的角色上给他普及一下包庇刑事犯罪和知情不报的重要性。可看着老人那张布满沟壑的脸,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里。
老人其实并不算老,他还不到六十,但他苍老地却像是像是城市里七十多岁的老人,甚至还不如人家看着年轻。他黝黑的皮肤,褶皱的沟壑都是被生活磨炼的。
她想起刚刚问他的那些话:“既然砖窑厂的老板不好,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打工?”
老人的回答是:“因为离家近,因为工资还可以,因为他们基本上不会拖欠工人的工资。这么好的活儿,你让我们去哪里找?给他们干,只是挨挨数落,挨挨骂,只要尽心尽力,通常不会挨打。出去,挨打受累不说,工资还不一定能拿到。再说了,离家那么远,家里的老人孩子,你都照看不到。像我们这个阶层的人,其实是没有多少选择的。你们眼里的不公,在我们看来,都是屁大点儿的事儿。”
梁志洁无法反驳,因为跟生存比起来,生活都得靠边儿站。
她没有勉强老人,自己动手将碎砖块搬开。
老人没有说谎,碎砖块下赫然是一具男性的白骨。他穿着白色背心,蓝色牛仔裤,裤子的拉链没有拉好,穿得也有些别扭,像是临时套上去的。脚上没有鞋,只有右脚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袜。
梁志洁通知了队里的法医,经检验,这个人是被活活打死的。死者身上有多处骨折,其中一处位于死者的颈部,不排除其生前被人用重物打击过脖颈。
因为有放羊老人的口供,梁志洁他们第一时间就控制住了老人所说的那个厂长。然后经由厂长找到了当时砖窑厂的小老板。他是梁志洁的熟人,是目前正在被调查的陈静怡案件的当事者,也是她的丈夫党万松。
起初,党万松以为梁志洁找他是为了陈静怡的案子,他表现地异常悲痛,说陈静怡被害的事情还没有跟孩子说,不知道该怎么张嘴。他问梁志洁案件进行到那一步了,凶手是谁,有没有线索。说他想不通陈静怡为什么会被人杀害,且是以那种残忍的方式。最后,他露出一个震惊的表情,问是不是跟陈静怡相好的男人。
没等梁志洁回答,他立马表现出他的痴情和愤慨,说男人不喜欢可以把老婆还给自己,干嘛要将她残忍杀害?他还说他跟孩子一直在等着陈静怡回来,只要她回来,他还是愿意跟她一起过日子的。
他的深情并未让梁志洁觉得感动,反而认为他是一个冷静的,表演型人格。越是这样的人,越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来。
梁志洁观察着他的神色,并未在陈静怡的案子上多做纠缠,而是提及了埋在深沟里的那具白骨。
此时,党万松的表情又开始发生变化了。
他没有狡辩,而是一脸忏悔地招认了。
他当然不是真的忏悔,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凡他有一丝一毫的忏悔之心,就该去公安机关自首,投案,揭发当年的事情,而不是等警察找上门来了,才表现出这般懊悔的模样。
尽管梁志洁心中有了答案,她还是没有揭穿党万松,而是静静的听着他诡变,看着他心不慌地在那边演戏。
“我没有直接参与这件事,是刘少峰出事儿后,小胖他打电话通知我的。”
党万松的第一句话就牵扯出梁志洁认识地另外一个熟人——刘少峰,那个跟孙艳红一起消失的男人。假如这个刘少峰就是他们知道的那个刘少峰,那孙艳红去哪儿了?是不是跟刘少峰一样遇害了?
梁志洁在心里打了个问好,继续沉默着。
“小胖说他下手太重将人给打晕过去了,我立马开车过去,等我赶到砖窑厂的时候,刘少峰他已经没有气息了。我想报警,小胖他跪在地上求我。他父母四十多岁才生得他,家里日子过得挺难的,他要是进去了,他那对儿年迈的父母就没有人养了。我也是心软,听着他的把人给埋了。我有错,错在不该包庇小胖,不该跟着他埋尸。我请求公安机关对我宽大处理,我一定洗心革面,好好做人。”
“党万松!”梁志洁喊他的名字:“你觉得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会将你传唤到这个地方吗?”
“证据?什么证据?我说的都是实话啊。”党万松表现出一脸茫然。
“从孟县到砖窑厂开车需要多久?当晚,砖窑厂结束工作的时间是几点?在有工人干活的情况下,小胖是如何杀死刘少峰的?假如他杀死刘少峰是在工人们下班了之后,你又是在什么时间赶到砖窑厂处理此事的?好好想,仔细想,时间上千万不要出岔子,我们刑警办案可是很严谨的。”
党万松的目光开始闪烁,他已经意识到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于是,他更改了自己先前的说法:“事发时,我就在砖窑厂附近,我跟人谈事儿,我想要承包村里的一块儿土地。因为离得近,没几分钟就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