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都市言情 > 江苏风云 > 第34章 孔子学城

第34章 孔子学城(1 / 1)

我很喜欢跟图书馆的老李聊天,他博学多识,常常能给我介绍各种有趣的知识。

我通过他才知道,原来我们苏北曾是九黎部落所在地,我们都是蚩尤的后人,我们曾是“黎民百姓”里的“黎民”。

“其实,历史上我们这里也有不少名人的足迹呢,比如孔子!”

我好奇的问:“孔子到过我们县?”

老李说,当然,他不仅到过,还在我们这讲学一年多呢。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外出讲学路过本县八集乡,在一处梨园内休息,当地人得知当今大学问家孔子来了,便纷纷前来拜谒并送来茶水和食物。

当地一名回乡省亲的楚国官员徐伦吉,也闻讯赶来拜见。

在与孔子交谈过程中,徐伦吉流露出想请孔子在此地设馆为当地青年传授知识的意图。

孔子答应了徐伦吉的请求。

徐伦吉欣喜万分,他动员百姓广贴告示为孔子招聘学生,并在孔子休息的梨园附近建筑起一座土城。

据说这座土城墙高丈二,厚八尺,使孔子在城里讲学非常安静。

据徐氏族谱记载,孔子在学城讲学共一年零八个月,为当地的知识传授、礼仪文明打下了翔实的基础。

而且论语里也有记载,孔子曾想住在这个地方。

《论语》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也就是孔子想到九夷一带去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闭塞落后,怎么好居住呢?”孔子回答说:“有君子居住在那里,还会闭塞落后吗?”

我们这里古时候就是属于九夷之地啊。

我问:“这个八集在哪里?名字好奇怪。”

老李说:“我们这里很多乡村以宗族之姓为名字,比如八集,刘集,史集,卢集。刘集就是刘姓人比较多,史集就是姓史的比较多。”

“八集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元末明初,有史、李、王、赵、周、徐、张、吴八户聚居此地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古代黄河泛滥,此地仅余八户居民幸免于难,故名八集。”

“黄河发大水这么厉害?”我惊呆了。

“黄河夺淮河入海,史书上寥寥几字,背后可都是惨痛的灾难啊。”

老李感叹,“我们苏北很多以泗字命名的地方,如江苏的泗阳、泗洪和淹没在洪泽湖底的泗州,安徽泗县,山东泗水等。”

“这些地名都与一条名为泗水的河流有关,可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泗水河在什么地方,在本地地图上也找不到泗水河。就是因为古代黄河泛滥,占道泗水河,直接把泗水河覆盖了。”

“要知道泗水河曾经也是古代有名的大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长相思》就有提到: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可是黄河一泛滥,如今影子都看不到了。”

一席话听的我心有余悸,深感古代黄河泛滥之灾的恐怖,难怪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作为国家大事来抓。

我接着问:“那现在这个孔子学城还在吗?”

老李叹息说:“可惜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已经没有了。”

“不过三庄有个夫子庙,倒是一直在的。”

“这个三庄的夫子庙还有两个特殊的地方呢。”

“全国所有文庙中,除山东曲阜大成殿有一尊孔子塑像外,就只有三庄夫子庙拥有孔夫子塑像。另外,其它地方的夫子庙都是在城市里,只有三庄夫子庙在城外郊野。”

我问:“为什么它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呢?”

原来我们这的夫子庙也建在县城的,明朝嘉靖时,皇帝颁下一道圣旨,要把天下夫子庙神像统统撤掉,改换木牌位。理由是塑像不规范,易损坏,且脱釉,有渎圣容。

当时县令是儒生,十分敬重孔夫子,皇帝降旨,要撤夫子像,他心中不忍,但圣命难违。

后来有一位老秀才朱勋(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十六世孙),冒欺君之罪,向县令请求把县城中的孔子塑像请回家中供奉。

县令一听,认为此法甚好,既不违反圣命,又不得罪孔子,便一口答应。

朱勋回家,备好一辆牛车,第二天一早就带人上县城拉圣像,县城离他家有40里,牛车走的慢,傍晚时才到龙冈岭。

他本想带晚把圣像拉到家中,不料车到冈顶时停住了,赶车人再三吆喝,三条老水牛使尽力气,车轮动也不动。

这时天色已黑,朱老秀才只好摆上香案,焚香祈祷,求圣人显灵,如若老夫子想安居此地,就请您让车头调转过来,不然就助他拉车回家,礼毕、就地露宿。

第二天早上醒来,车头果然调转朝南,车上孔子圣像面南背北,满脸笑意。

朱老秀才一想,对了,孔子早想“欲居九夷”(本地原属九夷部落),当年,他从曲阜到吴楚游说,曾路过此地,还在这东南的学城讲过学,大概是孔老夫子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了。

而今,这龙冈之岭附近有大青墩、蒲大墩、铃墩、乔墩、陈墩、金牛墩、凤凰墩。大二中五,有“五星联珠,日月合壁”之势,周围还有“七七四十九”个墩子,犹如“众星拱月”。

好吧!既然圣人显灵,就把夫子庙盖在这里吧,朱秀才家有钱,说盖就盖,几个月功夫,一座规模宏伟的夫子庙就盖好了。孔子圣像,被安进大成殿,重新装金,端端正正坐享香火。

原来三庄的夫子庙还有这典故,之前只顾着去看古墓,倒是没太留心这个,下次要去好好游览游览。

“没想到我家旁边那些土堆子,还是风水宝地?”我感叹了一下。

老李说:“风水宝地,有福者居之。能让孔老夫子相中的地方,肯定差不了啊。”

“年轻的时候,县里抽调人编县志,我可是跟着专家往下面城乡跑了无数遍的。”

我夸赞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来李叔年轻时候都去实地考察过,难怪本地这些风俗人情您能信手拈来啊!”

最新小说: 当守墓人的那些年 求得长生 被迫混入大佬圈 我在红尘赴长生 洪荒:刚成金仙,收徒女娲 剑梢 大秦之窃玉高手 焚天武神 名捕外传系列之荒山传奇 人在聊斋,只想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