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之后,大宋官家赵佶,终于又重登大宝,大权在握,天下,至少黄河以南尽在其手。
如今面临的形势,虽然没有靖康元年那般残酷、但也是四面受敌,形势严峻。
金人两路大军长驱直入,避开太原、大名府、中山府、洺州等军事重镇,直扑东京城,来势汹汹,欲效靖康元年故事。
赵佶拿着奏折,眼光转向下面的一堆大臣,脸色铁青,能渗出水来。
金人大军濒临黄河之时,朝廷才得到这些探报,军事谍报如此懈怠!
金人就要兵临城下,这些大臣又在朝堂上集体沉默,真不知要这些行尸走肉,又有何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人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公心私用,个个无人能及,但一谈到正事,纷纷化作了泥菩萨。
他私下提了南迁的念头,还没有半日,就已闹得满城风雨,城中百姓纷纷南逃,人心惶惶。他气恼之余,回头细思,这也省去了他南迁之时,再做动员的琐碎。
正是这些流言蜚语,那报纸上的笔伐,反而更坚定了他国都南迁的想法。
朝中尽是这等“忠心爱国”之辈,他又岂能待的心安?北地民心尽失,女真人一旦围城,又岂有勤王之义师?
“陛下,臣愿意去河北,和宗老将军一起,对抗金人,为朝廷分忧。请陛下恩准。”
李纲硬着头皮站了出来。他心里清楚,自己并没有一兵一卒,出了京城,能不能脱离金人的包围,也未可知。
“陛下,臣愿意去河东太原府,督促众军,对抗金人,请陛下恩允。”
宇文虚中也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愿意去河东和金人周旋。他本已奉旨要去陕西,谁知老皇登基,行程终于给耽搁了下来。
赵佶脸色一缓,还是有忠心英勇之臣,这让他的心里也好受了些。
只是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当年金兵南下、狼狈出逃的经历,他可不想赵郎重来。
“两位卿家忠心可嘉,只是金人势大,又是倾国而来,恐不易对付。”
赵佶眉头紧皱,言语中踌躇不决。
“不易对付!”
李纲心里一惊,一国之君言辞闪烁,迁都以避其锋,恐怕已是板上钉钉。
赵佶的心思,秦桧是心领神会,他立即走了出来。
“陛下,金人兵临城下,乃是袭穷追辽主而灭之故事,兹复再用于我朝。陛下不若迁都南下,以避其锋。留一肱骨大臣,作为东京留守,付以指挥两河诸镇之全权,伺机恢复。”
赵佶微微点头,假装思索片刻,这才面露难色道:“秦卿家说的是。金人肆虐,运河阻塞,若要南下,势必要穿过金人的防线,需得有重兵护卫。”
宇文虚中大惊失色,上前奏道:“陛下,太原府、大名府、中山府,国之重镇、北地屏障,尚在我军手中。若是朝廷南迁,等于将这些重镇拱手与人。陛下万万不可如此!”
李纲心头一热,大声道:“陛下,前方将士犹在血战,朝廷却在后方要议迁都。朝廷如此做法,朝廷颜面何在,又如何安抚天下的军民?”
赵佶“啪”的一下,将手中的奏折摔在御桌上,目光阴冷,让人不寒而栗。
一介臣子,公然在大殿之上指责当今天子,君臣之礼何在?
朝廷颜面何在,不就是说自己颜面无存吗?
自己刚刚当政,所要朝议的第一道政令,就被人公然质疑,礼法何在,皇权何在,君威何在?
若是士大夫真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能痛击金人,他又何必直面金人的威胁,茶饭不思,寝食不安。
“李相公,宇文相公,你二人放肆!”
秦桧又走了出来,怒容满面,正气凛然。
“这天下是赵宋皇室的天下,陛下朝议南迁,乃是因金人肆虐,兵临城下,不得已而为之。你二人身为臣子,攻拮天子、非议朝策,你们眼中还有君父吗?”
李纲和宇文虚中面色涨红,胡须抖动,心中都是愤怒之极。
二人一片苦心,全是为了大宋朝廷,竟然让这些奸臣当殿指责,混淆视听。
李纲颤声反驳道:“秦中丞,事关朝廷安危,天下黎民,我二人只是直抒胸怀,辨明事情原委轻重,何来攻拮天子一说?你如此颠倒黑白,到底是何居心?”
秦桧嘿嘿一笑,面色平静,长身玉立,风度翩翩。
“金人虎狼之师,铁骑纵横天下,纵然王松亦是兵败身死。如今金人两路大军南下,直逼京师,陛下固守东京城,那才是对朝廷不利,对天下百姓不利。你二人让陛下留守汴京城,就是置陛下于险地,其心可诛!”
李纲和宇文虚中一时语塞。朝中大臣纷纷点头,议论纷纷,对秦桧的建议都持赞成态度。
赵佶脸色稍缓,眼光转向了眼皮低垂、默声不语的耿南仲。
“耿老相公,南迁之议,你是何意?”
耿南仲心思闪转,脸上古井不波。
“陛下,当日东京城被围,我大宋几欲亡国,幸得王松从天而降,保得一线生机。”
耿南仲缓缓而言,语气平静,娓娓道来,宛然苦口婆心的忠贞老臣。
“如今金人大兵南下,直逼汴京城,统兵数十万,比靖康元年兵锋更盛。金人来去如风,围困东京只是旦夕之间。上一次还有王松前来救驾,这一次……”
耿南仲并没有说下去,殿中的大臣却都心知肚明。
上一次金兵围城,王松假借圣旨,吞并王襄部众,喋血东京城下,这才有了京城的安全。
如今金人卷土重来,势不可当,已经过了黄河南岸,荼毒了京东两路,若是再来一次围困京城,不知道大宋还能不能逃出生天。
李纲还不死心,不顾宇文虚中的劝阻,红了脸上前奏道:
“陛下,若是真要迁都,莫若迁都长安,据山河之险以拒金人,另派重臣固守东京城,徐徐收复两河之地。请陛下三思!”
“陛下,如今东京城人心浮动,朝廷若公然提出南迁之意,恐会加剧城中百姓惶恐不安。陛下,千万不可南迁啊!”
宇文虚中也是硬着头皮,不顾赵佶的愤怒,走出来说道。
赵佶气得浑身发抖,脸色煞白。这二人一直在挑战他的底线,已经让他怒不可遏了。
是不是这二人也如«警世钟»报纸上所说的那样,对自己有了异心。
“恃其私智,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
好大的帽子!
“李纲、宇文虚中,你们千方百计阻止国都南迁,让朕待在这危机四伏的东京城,是要朕和大宋一起陪葬吗?”
“陛下,臣绝无此意啊!”
“陛下,千万不可以南迁啊!”
李纲和宇文虚中跪了下来,频频磕头,额头青肿,连乌纱都歪到了一边。
“来人,把这二人赶出大殿!”
“啪”的一声,赵佶将手中的茶盏重重摔在地上。
“陛下,千万不可南迁,陛下三思啊!”
“陛下,金人狼子野心,欲壑难填,千万不可以南迁啊!”
李纲和宇文虚中被禁军向外拖去,二人犹自大声呐喊,余音传来,殿中大臣纷纷摇头,议论纷纷,均说这二人冥顽不灵,愚顽透顶。
看到赵佶依然是脸色铁青,神色不豫,一旁的赵构赶紧上前一步道:
“陛下,李纲、宇文虚中也是一片爱国之心,只不过不谙军情,不知形势所迫,朝廷迁都南下,也是无可奈何。陛下看在他二人一片忠心的份上,就宽宥他二人吧。”
赵佶微微点了点头,朝中这些主和派百无一用,他还需要李纲他们,来制衡这些人。
“朕也只是一时心急,忧心国事,并不会拿他二人怎样。各位卿家,迁都南下,这也是权宜之策。等到朝廷恢复元气,厉兵秣马,再图恢复,众卿……”
赵佶话音未落,内侍已经慌慌张张地拿着军报进来,脸上神色慌张,仿佛有大事发生一般。
“陛下,济南府、应天府加急公文,金人东路大军糜烂京东东路、京东西路,距离京城也不过百里,请陛下过目!”
赵佶面色苍白,接过内侍手里的公文,颤颤抖抖打开。
“曹勋,你给各位臣子念念。”
赵佶神色恍惚,双目无神,像是病入膏肓的绝症老者,整个人都萎缩了下去。
曹勋大声念了起来,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大殿,读完之后,犹自余音袅袅。
“白马津、濮阳三万禁军,一击即溃,金人南下,顷刻之间……”
赵佶心头愤怒之极,尖声笑了起来。
“朝廷养兵,银钱何止千万,就是三万头猪,也得杀几个时辰。士卒军纪涣散,一盘散沙,将领贪鄙无能、贪生怕死,全都是废物,没用的东西!难道天真的要亡我大宋啊!”
赵佶的话在大殿里萦绕,众臣耳朵嗡嗡作响,人人目瞪口呆,有人身体打颤,额头冒出汗来。
若是靖康元年的故事重演,不知道自己等人会要遭受怎样的厄运,那醇酒美人、吟诗作词、花前月下,那些金银财宝、古玩字画……
唐恪上前一步,肃拜道:“陛下深思熟虑,英明决断。金人来势汹汹,灭我大宋之心不死,就请陛下廷准,迁都南下,克日起行。”
郓王赵楷也是上前肃拜道:“陛下,金人大兵压境,陛下九五之尊,身系朝廷安危,理当居于后方,指挥中枢,万万不可置身于险地。请陛下立刻下诏,迁都南下,以避金人兵锋。”
赵构上前肃拜道:“陛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陛下身负社稷,岂能和金人正面交锋。陛下可派宿将留守东京,与番贼周旋,陛下宜速速南下,以安万民之心!”
赵佶轻轻点了点头,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亲儿子靠得住。
赵佶正要开口,又一个内侍慌慌忙忙地跑了进来,看到其手上拿到的公文,赵佶心里边不由得一沉。
莫非,这又是紧急军报?
“陛下,金人派来使者,要求和议,这是他们的照书。请陛下过目。”
赵佶一把拽了过来,打开一看,神情反而轻松了几分。
金人这份和议,来的正是时候,他正可以顺水推舟。
“你们以为朕愿意南迁吗?你们都看看,这是金人的照书,朕早已得到了密报,乃是不得已为之。”
殿中大臣个个心惊。原来皇帝早已得到了金人和议的意图,今日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