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民风剽悍,三韩人口颇多,陛下以此地分封,只怕将来为中原心腹大患。”秘书郎陈寿谏言道。
说实话,陈寿史书写的不错,《三国志》问世之后,引起了一波热潮。
陈寿在文学馆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但谏言却没有说到点子上。
“辽东精华之地皆在大秦手中,豪强若能在辽北崛起,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那么则是我大秦先出了问题。”
历史上有几个王朝能从辽东崛起的?
辽国是赶上了五代十国,后面又遇到了大怂。
鞑清也是碰到了积重难返的大明,李自成张献忠早就把大明的半条命折腾没了,还有数不清的走狗等着为新主子卖命。
中原不出问题,辽东有机会吗?
换个角度,以偌大的中原,搞不定一个人口稀少的辽东,老杨家的后人,也没脸坐在皇椅上了。
即便将来大秦不行了,辽东真有豪强崛起,攻入中原,席卷天下,杨峥觉得也不是不能接受,至少比亡在异族手上强一些。
亡国而不亡天下,不亡华夏之传承。
分封不是目的,而是对外扩张的手段。
即便杨峥把这些地区捏在手中,也无法有效治理,最终还是会被舍弃,回到异族手中。
慈禧是宁与外邦,不予家奴。
杨峥宁愿这些地区被士族豪强们据为己有。
做人不能太自私,治国也是一样,自己吃肉,也要让小弟喝汤。
什么都考虑好了,反而不利于子孙后代的成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汉朝正因为有强大的匈奴威慑,才会励精图治。
西晋一统天下,周围没有一个合格的对手,所以才会那么稀烂,它的灭亡,其实是内部矛盾的整体爆发,南匈奴、羯人、羌氐都是内部。
后世老美不是有句口头禅:没有对手,也要创造一个对手!
所以杨峥才会立夏国和渤海国,让中原王朝有竞争压力。
那种子孙后代一劳永逸的想法要不得,挑战和危机永远都在。
至于三韩,不是杨峥小看他们,这地方从古至今就没诞生过什么强大的势力,冷兵器时代,它们只有当孙子的命,嘴皮子比谁都硬,腰杆子比谁都软。
豪强们攻打三韩,简直是大人欺负小孩。
一千私军就能杀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