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改变历史(1 / 1)

何太后派何苗去劝何进。

于是何苗来见何进,对何进说道:“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何进昔日也曾经受过宦官的恩惠,不想背负忘恩负义之名,因此犹豫不决。

袁绍惧何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何进闻言,于是任命袁绍任司隶校尉,授以符节和当机决断之权。王允任河南尹。

袁绍自不多说,乃是反宦官的急先锋,王允和宦官的梁子也小不到哪里去。

黄巾之乱时,大将军何进查办马元义案,其中牵涉出中常侍封谞、徐奉两人。汉灵帝得知后,大怒之下便质问张让、赵忠等人:“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应该都被禁锢,还有人被杀。如今党人都在为国家出力,你们反倒和张角勾结。你们说,我该不该杀了你们么。”张让等人磕头求饶,皆云:“故中常侍王甫、侯览所为。”帝乃止。

当初,王允做豫州刺史,随皇甫嵩、朱儁平定豫州,从缴获的黄巾军物品中找到张让门客联络黄巾军的书信,于是上报朝廷。张让从此便对王允恨之入骨。后来,张让报复,差点将王允置于死地。幸亏得何进、杨赐、袁隗三人上书求情拯救,才幸免于死。

袁绍此时开始独走,其实也不能算独走,他有当机决断之权。

他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又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董卓大喜,立刻出发,并在途中上书给朝廷,其书略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

何进见到董卓奏章后,得知袁绍私招董卓进京,派出谏议大夫种劭,带上圣旨令董卓西撤。

何进又任命丁原被为执金吾,负责洛阳城防。以报其在河内放火的功劳,同时也是防备董卓。

种劭在渑池见到东进的董卓,让其率军前往河东郡牵制于夫罗。董卓阳奉阴违,等种邵走了,又往洛阳而来,又上书表示: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继续向洛阳进发。

董卓到渑池,距京师不过两百多里,快马加鞭,一日便可入京。何进命种邵前去诏令董卓就地驻扎,停止前进。

董卓并不奉诏,继续进兵至河南。种邵至董卓军中,令董卓退兵。刚宣完诏令,董卓使其军士以刀剑威胁种邵。种邵大怒,把诏令举过头顶,厉声叱骂,上前的士兵吓得退却一旁,种劭又上前责问董卓,董卓无言以对,只好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象征性的后退二十里,还军夕阳亭。坐观成败,以待天时。

看到董卓上书,何太后感到害怕,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何进又令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

刘备很奇怪,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的人都这么害怕董卓,董卓也不过就五千兵而已。

要说到军事才能,董卓虽然也堪称名将,身经百战。但是,带一样的兵马,真打起来,应该还不是皇甫嵩的对手。

诸常侍小黄门皆诣何进谢罪,唯所措置。何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袁绍看到宦官们自己送上门来,大喜过望,又来劝说何进,趁机将宦官们一网打尽。就地解决,一个不留。

何进给出的建议,则是让宦官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袁绍又劝了何进几次,让他诛杀宦官,何进只是不听。

此时,刘备旁观者清,已经完全明白了整个事件的始末。

这个何进,也不知道该说是妇人之仁,还是他不敢担上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把诛杀宦官的大好机会轻轻放过。

他也不想想,东汉历代外戚,哪个不是被宦官给拿下的。

袁绍一心要诛杀宦官,固然是要给自己扬名,同时也的的确确是为何进考虑。

何进此时,没有表现出一点政治家的决断和担当。如果此时,何进听袁绍的,把送上门的宦官统统砍了,就不会在后来被宦官所诛杀。

只要何进不死,董卓就是进了京师,又能如何。一道圣旨就能把他拿下。

就算董卓要反抗,他手下的士兵会听从么。只看种邵一个人,拿着圣旨,就能喝退董卓的士兵,就知道根本不可能。

就算董卓能鼓动手下的士卒反抗,只要何进在,洛阳城中的兵马就不可能投靠董卓。董卓最多不过五千人马,耗也把他耗死了。

换句话说,只要在此时动手,把宦官们都砍了,这大汉天下就算得救了。再怎么差,最多也就是个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局面,要知道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虽然藩镇割据,但是毕竟还勉勉强强算是过得去。其实汉朝此时的态势,比残唐五代那时候可强多了。如果汉朝能出一两个中兴之主,三兴汉室,也未可知。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刘备抬起头望向天空,我不能为一己之私,而让天下陷入四百年的战乱之中,让汉民族面临断绝的危险。

于是,刘备对袁绍说道:“本初公,诛杀宦竖,就在此时,公为何还不动手。”

袁绍闻言,叹道:“大将军不许,为之奈何。”

刘备便道:“如今天下皆知,本初公谋诛宦竖,若不成行,本初公,宁不惧乎?”

这句话说到袁绍心里头去了,如果宦官们不死,将来缓过劲来,第一个死的就是他袁绍。

不过袁绍这人气度非常,脸色丝毫不变,只是问道:“君侯,可有良策?”语气甚至有些漫不经心的感觉。

刘备此时图穷匕见,对袁绍说道:“本初公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你我诈称大将军有命诛杀宦官。”刘备接着劝说袁绍:“大将军之所以不杀宦官,无非是当初受过宦官的恩德。不愿意背负一个忘恩负义之名。你我如今私下里诛杀宦官。则大将军不用背忘恩负义之讥。而又能为天下除此大害。何乐而不为。”

这个命令只能是袁绍下,因为,他有当机决断之权。更因为,他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袁绍。

袁家的历史,要从袁绍爷爷的爷爷袁安说起。

袁安在汉章帝时为司徒,明章之治也算有他一份功劳。儿子袁敞是司空;孙子袁汤是太尉,袁汤的三儿子袁逢是司空,四儿子袁隗是太尉。连续四代人共有五人,做到“三公”的位子,所以叫做“四世三公”,而不是四代人只出了三个公。“三公”在东汉末年是指太尉、司徒、司空,是非常显赫的大官,仅仅在大将军之下。

除了弘农杨氏,天下无人可比。

袁汤还有个大儿子袁成,因为去世的比较早,没有子嗣。而袁逢一脉香火比较旺盛,既有大老婆生的袁术,也有小老婆生的袁绍。大老婆生的称为嫡子,小老婆生的称为庶子。袁逢便将庶子袁绍过继给大哥袁成继承香火,免得大哥绝后。

传到袁绍这一辈人,汝南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瞒着何进诛杀宦官的这个命令,如果是袁绍下的,那肯定是天下赞誉。如果刘备来下,只怕最后会被当做替罪羔羊。

最新小说: 拖走腹黑丞相 农家傻夫 重生第一女状元 凤乱 诱妃入局:盛宠腹黑小狂妃 你若称王我为妃 国战1915 孽缘当道 锦绣深宅 坑娘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