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允弼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唐文远很多计划。
原本招募的建筑工,是想用来当做一支军队来使用的,不过现在手中有了军队,这批建筑工就真的当建筑工好了。
在选出施工员管理层之后,唐文远便亲自为他们讲课。
时间紧迫,自然不可能将先进的建筑学知识全部教给他们,便只挑选如何修筑城墙的部分。
挖基槽、打地基、固定模板、钢筋如何搭配,如何绑。
混凝土怎么搅拌、怎么使用……
所有跟修筑城墙有关的建筑知识,被唐文远一一写成教材,事无巨细。
至于放线和水平的问题,文朝的匠人们有自己的方法。要不然,怎么修建出这四四方方的紫禁城呢。
除了培训之外,近来要忙的事情有很多。
锦衣卫的所有人都要接种天花,这是唐文远的亲信,不用担心出什么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赚取积分。
粮食方面,唐文远也开始着手准备了。
京城的富商离开,腾出来不少地,加上自己之前买的和苏景盛给自己贡献的,总共有三万亩田地。
唐文远打算种一万亩玉米,两万亩小麦,土豆太麻烦,暂时选择放弃。至于辣椒、西红柿什么的,自己在宫里随便种种自己吃就好了。
现在一切都要为战争做准备。
按照系统说明,这些种子都是三月熟,六个月的时间可以收获两次。
既然是优质玉米和小麦,加上肥料,亩产一千斤是没什么问题的。
三万亩田地,收获两次就是,六百万斤粮食。
你没听错,是六百万斤粮食,毕竟这是优质种子,亩产千斤不在话下。
如果是用文朝的小麦种子种,三万亩地,收获一次的话,大概只有八十万斤粮食。
古代小麦亩产两百斤已经很不错了,战国时期亩产才一百多斤。
八十万斤粮食是什么概念呢?十万大军十天就吃完了……这还是紧着吃的情况下。所以六百万斤粮食只是听起来比较唬人,到时候唐文远可是要管整个长安城人的饭,六百万斤其实少的可怜……
唐文远本想让京城的地主们把自己所拥有的地都种成优质种子,奈何积分不够。如果把积分全花在粮食上,城墙就别修了。
种地的任务唐文远分给了护国公,他让士兵和有经验的农民一起种地。这样以来,就减少了人工开支。
而护国公的三万士兵,以后就要驻扎在这三万亩田地周围了,最主要的目的当然还是保护农田。
等到收获两次之后,这些士兵就要撤进长安城。
农田大部分都在城外,而新修的城墙范围无法覆盖到农田,六个月后只能选择放弃。
农具方面,唐文远一边让人生产,一边让人去地主家里借,主要还是以借为主。
现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手,工人也得省着用。
………………………………………………………………
做皇帝的好处在于,大部分事情你只要吩咐下去,下面的人便会尽心尽力帮你做。
如果换做平时,大臣们可能还会有那么一点儿偷奸耍滑的情况,可现在情况不一样。
加上唐文远很勤快,没事儿就出去这儿跑跑,哪儿看看,监督一下各种事情的进度。
今天唐文远刚从田地回来,跑的满头大汗,还没来得及坐下喝口水,苏景盛便找来了。
“陛下,兵部尚书跑了。”(前面自杀那个是礼部尚书哈,当时写错了已经修改过了。)
唐文远眉头皱起,“跑了?”
“带着家眷,拉了三马车的财物,昨夜从南门逃跑的。”
唐文远轻轻叹气,“跑了就跑了吧,你有什么推荐的人选吗?”
“楚翰逸吧。”
“就他吧,你让他即刻上任,上任以后把兵部管辖的所有将士给统计一下,交给我。”
“微臣领命。”
“对了,苏爱卿,咱们现在有多少箭矢?”
“十余万吧,箭矢大部分都在边关那里,陛下如果需要可以去调运一部分回来。”
“不用,留给他们守城吧,能拖些时间就拖些时间。离的近的藩王,谁那里木材多?”
“平王,唐允克,他在东北的荣城,紧邻万亩树林。”
“去找他拉木材,来回需要多久?”
“二十日足矣。”
“近来粮税刚刚收上来,你派一万人携带四十万斤粮食,去平王那里换木材。”
苏景盛有些不理解,“陛下,木头而已,还需要拿粮食换吗?直接问他要啊。眼下正是缺粮食的时候,拿四十万粮食去换木材,六个月后怎么办?”
“这四十万斤粮食包括来回的士军的消耗,到平王手里还有二十万斤。你问他要,他未必肯心甘情愿的给。你吩咐下去,木材能砍多少就砍多少,马车不够就问平王借,他肯借多少,我们拉多少。至于粮食问题,苏爱卿不必担心,朕不是种了三万亩粮食嘛,都是亩产千斤的,到时候够吃了。”
苏景盛吃惊的看着唐文远,不过没说什么。他已经习惯了听唐文远喷大话了,修城墙只要你有材料,时间上倒是也没问题。
可粮食不一样啊,文朝最好的小麦,亩产也不过两百斤,您直接吹个亩产千斤,逗我玩呢……
不过在粮食问题上,苏景盛也留的有后手,他已经安排下去,让洛城开始囤积粮食了。六个月以后,把粮食运过来,也能够帮唐文远撑一段时间。
唐文远之所以要木材是为了造箭矢,守城战消耗最大的就是箭矢,别说一百万知箭了,就算是两百万支箭矢,也不一定够用。
而系统商城虽然更新出了建筑模板,可建筑模板用的木料是三合板木料,根本无法做箭矢。而长安城的木材大部分都要用来做木制的脚手架,如此庞大的工程,消耗是巨大的,必须提前做准备才行。
而唐文远之所以给唐允克粮食,是担心到时候唐允弼联合其他藩王,一起攻打自己。虽然苏景盛和苏清寒都分析说,其他藩王只会作壁上观,可是打仗这种事,谁说的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