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玄逸后面仿佛长了眼一样,恶声恶气道:“还不走!” 几人听了这话,赶紧追上去。 他们已经看了上官玄逸一路黑脸了,原来是两人在闹矛盾。 狄绍维的好奇心被勾起了,决定接完东晋国太子,便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无独有偶,上官玄昊也是这样想的。 几人绝尘而去。 沈承耀想问晓儿她是不是和六皇子闹矛盾了,但见这里人来人往便没有问 终于轮到刘敏鸿他们的马车进城了。 待侍兵检查完后,车夫便将马车驾到沈承耀他们面前,马车的帘子牵了起来。 沈承耀拱手长揖到底,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小婿拜见曾外祖父,拜见岳母大人”。 然后又对刘敏鸿行了一个平辈礼。 “一家人,不用这么多礼。”石老爷子和晓儿的外婆刘林氏道。 景睿领着几兄妹也赶紧行礼。 刘志文和刘志武也跳下马车行礼。 “先家去吧,颠簸了这么久姥爷和娘都累了。”沈承耀笑着道。 大家点了点头。 回到升平侯府,刘氏刚睡醒,听见丫鬟说刘林氏一行人已经到了,她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再次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后,赶紧往前院去。 所幸还记得自己的肚子里正怀着一只球,没有跑起来。 沈承耀正领着他们走过来。 远远见刘氏疾步过来,沈承耀赶紧跑上前:“慢点,慢点,别急!” 刘氏心中激动,虽然想埋怨沈承耀一两句,没有早点告诉她这事,但因为太激动又说不出口。 她来到石老爷子和刘林氏面前跪了下来,泣不成声:“不孝女拜见姥爷,拜见娘亲。” 她是等不及在屋子里再行礼了,沈承耀见状也跟着跪下,爹娘都跪下行礼,晓儿几兄妹也赶紧跪下行礼。 刘林氏赶紧扶起她:“都不是第一次做娘亲的人了,怎么就下跪呢!万一伤着孩子怎么办!” 看着自己女儿越活越年轻,刘林氏总算放下心来了。 “我就是觉得对不起娘亲,好几年没回家看你们了。” 以前没有好日子过时,没怎么回娘家,过上好日子了,却回不了娘家。 “傻孩子,这不是没有办法吗!你回不去,咱们过来也一样!”石老爷子开口道。 刘氏用帕子抹抹眼泪,点了点头,然后又对着刘敏鸿和谭氏行礼:“大哥,大嫂,这几年辛苦你们了!” “说什么傻话!”刘敏鸿看着许久未见的妹妹,心中也是满是欣慰。 “不辛苦,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好着呢,妹妹不用担心。”谭氏仔细观察刘氏,发现比姑娘时还要好看,放下心的同时,也是唏嘘不已。 越活越年轻,这世上有几人有这等福气。 “先进屋里吧!姥爷和娘他们赶了这么久的路,该累了。”沈承耀开口道。 “对,我太激动,都忙了这事了。” 屋子里自然是一番嘘寒问暖。 午饭时候,收到消息的刘静姝两夫妻也带着孩子上门了。 沈承耀也请了沈承祖一家过来了。 好久不相见的亲人,自然是很多话要说的,一家人一直说到吃完饭都没有停。 男人说的是生意上和官场上的事。 女人说的则是家长里短的事。 孩子们说的是吃喝玩乐的事。 今天晚上刘敏姝也不走了,带着三个孩子直接住下。 因为安亲王回帝都,沈承耀,黎哲伟都要进宫参加宫宴,晚饭便没有男女分桌,直接吃火锅。 谭氏好几年没来帝都了,外孙都长大了。 刘林氏是第一次见自己孙女的三个孩子,一个一个抱过后,便抱着静姝的小女儿黎梦恬不愿松手了。 石老爷子也抱着最大的黎晏平不放手,谭氏刚抱着黎晏安不放,刘敏鸿在一边眼热不已。 饭后,大家都坐在花厅里说话。 “曾姥爷,姥娘,舅舅,舅娘现在家中的生意也都上了轨道,家具铺子在许多县城都开了分店,干脆你们也像的四叔,四婶一样,搬来帝都好了。”晓儿提议道。 交通太落后,沈承耀一年最长的假期在新年,还不够一个月,想回去看他们都不够时间。 刘林氏听了这话摇了摇头:“老了,在升平县住惯了,就不想动了。” 谭氏虽然挂念自己的女儿,但她也不喜欢帝都的生活,规矩太多了! “还是在升平县里住得自由自在!” 帝都太多繁文缛节要讲究了,她过不来这样的日子,不自在。 “志文,志武的功课如何?”刘氏听了也没有勉强,生活最重要还是自己过得舒心。 “夫子说下一年两兄弟均可下场试试。”谭氏说起这事忍不住为自己的儿子骄傲。 现在志文,志武均考进了举贤书院读书,两兄弟在书院的成绩均不错。 “景灏下一年也下场试试了,等志文志武考中秀才后,便让他们来帝都国子学院求学吧。” “这事再说吧,举贤书院也是挺好的。” 刘氏也没有再劝,举贤书院的确是很好,多少学子慕名去求学。 “既然来了,黎老夫人那边总是要去拜访一下的,明天我派人递帖子过去如何?”刘氏问谭氏和刘林氏。 “这是必须的。”而且宜早不宜迟。 第二日刘氏便派人给黎府送帖子,第三日刘氏便陪着刘林氏他们上门拜访了,一切顺利。 黎家二房搬出黎府后,黎大少夫人朱氏倒是正常多了,现实也由不得她不正常了!因为她依然生了一个女儿,而且生产时损了身子,太医说以后恐怕难以再有孕。 黎大夫人虽然听黎夫人说过卢氏以前也是生孩子时损过身体,后来刘氏给了一种药丸她吃,不久后就受孕了。 但是因为朱氏之前对刘静姝的事,黎大夫人实在向刘氏开不了这个口,也不想刘氏为难,便给黎哲民纳了妾,那位妾室也是争气,头胎便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现在才三个月,黎大夫人不敢给朱氏教养,就朱氏这品性,她也不敢啊!便将孩子寄在朱氏名下,放下自己院子里,由她自己亲自教养。 黎老夫人对此也是赞同的,朱氏,她也看不上。 朱氏内心是怎样的憋屈,大家不知道,但是的确不再闹了。 谭氏知道了这事,也没有同情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