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武汉的损失,直接导致以前一直相对的数量优势,此时也不算太明显了。
也许经过对方一轮攻击,打下几架已经严重落后的九五式之后,这个微弱的数量优势,差不多要被拉平了。东木庄三眼中一片阴沉。只是从通讯器里其他同僚一片冷寂的声音,也可以知道其他的飞行员并不乐观。
“支那西北空军竟然又装备上一种不逊色于帝国零战的优秀战机,陆航现在竟然还是以双翼机为主,难道本土的那些设计师们都是饭桶吗?”
一片沉寂之后,终于有飞行员怒声吼道。他们可没有像地面部队那样的一群普通百姓来当肉盾。不敌对方的后果往往是九死一生。
事实上当初陆军大臣厚着脸皮向海军求助的时候,虽然是迫于压力,但也让陆军部门的一些要员深以为耻。在海军开发出零战后没多久,陆航也开发出了隼式战机。只是开发出来的时间有些晚,而且生产出来的时候,虽然是陆航第一种装备了可收放式起落架这种前沿的设计。可这种设计也遭到了很多飞行员的批评。于是隼式战机也在这些纷纷嚷嚷中缓慢的成长着。而隼式战机好不容易生产出来,虽然续航性与最高速度比起当时海军的主力战机九七舰战还要稍微好一点,可在飞行员十分重视的回转性上却不及九七舰战,甚至不比陆航本身的九五式战机强。相当一部分飞行员自然不愿意舍弃已经十分熟悉的九五式战机,而去驾驶性能看上去并没有提升多少的隼式。
此时隼式的整体性能还算过得去,陆航允许少量的进行量产,但同时也对隼式提出了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导致中岛公司不得不让机体轻量化,以减轻飞机重量,牺牲机体的结构强度为代价,过度追求速度与回转上的性能。机体强度太差,导致后来隼式原形机在测试时,飞机凌空解体,飞行员也做了自由落体运动。
空难,还有隼式早期的机种在陆航飞行员中的不受欢迎,让陆航高层对隼式产生了怀疑,使得隼式走了一大段时间的弯路。直到零战后续的改进工作完成,再加上海航有意对陆航进行消息上的封锁,陆航得知零战的卓越性能之后,才再次架大对隼式的投入。
而一直到现在,改进后的隼式也在全方位超越了九七,陆航也不用再指望着从海航那边拨划过来的少量零战,但至少眼下,将隼式战机的产量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如同当初抗战全面爆发后,西北竭力生产飞龙,可鹰式系列战机的光环直到现在,都还未全部退出西北航空。仍然还活跃在一些相对空战不激烈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