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与随从闯入坎大哈后,很快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错误。他最初只带了不到一千人,但很快发现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仿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不久,到处都是打着他旗号要救曹昂的人,甚至有人喊出了曹彰的心声——支持世子登基。曹彰感到震惊,他原本只是想通过大声疾呼来增强声势,以便从监狱中救出他的兄弟,避免父亲追究他和兄弟的责任。然而,现在这股声势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
曹彰意识到形势不妙,但他已经无法阻止这一切。他回想起韩信的教导,不要逆势而为,于是决定硬着头皮继续前进。他的目标不再是坎大哈的秘密监狱,而是府衙,他打算借助这股声势与曹操对话,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曹彰知道,如果放任这些人去冲击府衙,没有他带队控制,很可能会导致流血冲突,这将危及他父亲的生命。他只想救出大哥,并非想要伤害父亲,毕竟父亲养育了他,尽管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与曹彰在长安学到的道德观念有所冲突。
曹彰深知,让年幼的孩子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学习,很容易受到学校传播的某些观念的影响,形成与教育者相似的三观。这种教育方式在这个时代,能认识到的人寥寥无几,而陈曦就是其中之一。与姬湘的暴力洗脑相比,陈曦的潜移默化更为有效。随着诸侯和世家的精英子弟研读陈曦精选的教材,陈曦的普世道德、是非对错、民族文化观念等自然地传递了下去。
文科知识往往带有作者的社会认知和道德观念,这是作者不可避免的自然流露。很多时候,作者自己也无法察觉这种认知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即使被别人指出,如果他们的知识体系和逻辑能够自洽,这种指点就会被视为挑刺。知识的傲慢就是这样。
反过来说,陈曦自己也无法察觉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因为他掌握的知识和逻辑是自洽的。如果陈曦的知识体系能够与这个时代以某种方式结合,自然地增长并稳定运行,除非他花大量时间从根源进行分析,否则很难意识到架构的问题。
陈曦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分析这些,而且很多东西,他本着在其能平稳运行的情况下不干涉的原则,因为社会层面的任何重组都会导致动荡。每一条命令都需要权衡,因为总会有受益者和受害者。那个几乎没有利益损失,只有受益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每一步都需要仔细评估,甚至实地考察后才能下定决心推进。
这种思维模式和社会认知的逻辑,陈曦在太学的书籍中都有描述。所有在太学学习过的年轻一代,都会受到这种思维和认知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也在书中有所提及。
经过这样的教育,下一代的精英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