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就卡在这里了。
陈曦制造了约两百万个半国营岗位之后,又制造了大约六百万的农闲基建岗位之后,陈曦自己也造不出来的更多的岗位了。
这八百万个岗位,平均下来,人均大约在九千钱左右,也就是七百五十亿左右的工资支出,而哪怕是养人性质的产业,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利润,而这些利润被陈曦收走,大约在两百亿左右。
更别说盘活的产业更是多如牛毛,最简单的一点就是,以前没人在外面吃饭,搞小吃摊,都是在家里吃,基本不下馆子,但自从收入达到这个水平之后,为了省事就在外面吃了。
同样做衣服费时间,而且还要看自己的技术,我还不如去上班,然后去买,反正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陈曦的极限了,接下来的那两千万能干活的成年人,死活接触不到活干,陈曦也能说什么,陈曦也无奈啊。
这就跟后世全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在一千以下,有接近十亿人收入低于两千的问题一样,将这十亿人的月收入要是拉高到四千块,带动的产业可比继续提高上面那些人有效的多得多,因为这些人需求的某些东西直接是刚需。
这世间哪些东西卖的最好,毫无疑问的说就是刚需产品。
陈曦目前面对也是这种情况,从理论上来讲,这十亿人之中身强力壮的就算是搬砖也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
然而更多的问题在于,谁给这个搬砖的机会,抱歉,别说十亿人了,全中国没有一亿搬砖的岗位,这就是现实。
所谓的收入问题直接倒向就是就业问题,如何安置这些适龄人员去工作,实际上从逻辑角度讲,任何一个低技术需求的饭碗,在进行一定培训之后,正常人都能端起来。
而且任何一个能称之为饭碗的工作,都不可能低于两千块,而问题在于没有这么多的饭碗让你端。
这就很无奈了,所以如何制造岗位,如何安排更多的人员进行就业,简直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这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一开始就有,但过了阶段想要执行就没得执行,这已经不是扶贫的问题,而是资源分配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了。
陈曦懂这些,也明白问题的根源,但陈曦想解决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大半的人口在那里混着呢,想要提高国内总值,靠九十分那些人已经不可能,还不如想办法将十分的那些家伙拉到六十分。
至少后者提升的够多,而且后者的人更多。
所谓的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