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驾!”
七月的尾巴,即便是早秋,可北京一带依旧略微能感受到几丝冷意。
由于朱瞻壑过几日便要南下,因此这次围猎的地方并没有选择很远,而是选在了古北口南边的丘陵之中。
这块土地在后世被修成了水库,而在这个时代则是丘陵与水泽共存的一块地域。
近万上直兵马将方圆十数里包围起来,朱棣与朱高煦、朱高炽、朱高燧父子爷孙几人则是各领一千骑兵,指挥军队驱赶猎物,最后由他们射杀。
正因如此,历代皇帝很少吹嘘自己在围猎中的武力,毕竟这不作数,并不是真正的游猎,除了某个兔子杀手。
“砰!!”
“儿臣惭愧……”朱高炽气喘吁吁的说着,朱高燧则是略微气喘,但不至于像朱高炽那么恐怖,如风箱般。
朱高煦要把煤炭价格降低下来,夏原吉等人却皱眉道:
“国朝采煤,每个工人最多每天采出价值二百文的煤矿,工价近一百三十文。”
坐在春和殿内,朱高煦看着市舶司上注明的东洲贸易量,不免咋舌几分。
“这样大的利润,臣建议将东洲城设为东洲府,派遣知府及兵马司前往。”
朱高煦抖动马缰,策马跟上了朱棣的脚步,把吃瘪的朱瞻壑甩在身后。
“铁料、水泥、煤炭和土化肥的产量都得到了提升,不过这其中除了煤炭的增长速度令我满意外,其它的增长速度却令我不是那么满意。”
“这些树木长得好,如果从燕山到太行山,乃至河套的阴山都长出这样的树木,那河北之地也就不会遭遇沙尘暴了。”
“我们要做的,是让天下百姓富裕起来,所以推动工业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就拿煤炭来说,过去一年,朝廷煤炭产出虽然增加,可能走进百姓家的并不多,大量煤炭生产出来后,都囤积在煤场,无法消化。”
“走,我们三代人继续往里面走,看看能不能猎到熊和老虎。”
超高的死亡率,让户部暂停了对北洲迁徙百姓的想法,刑部倒是乐意将人发配到北洲。
“若是煤炭降到每百斤三十文,那各地煤矿场便会入不敷出,需要朝廷拨发钱粮才能维持。”
如果没有心思吞并,那则是可以依托这些国家防备日后南亚出现什么强国。
“这笔买卖朝廷怎么算都不会亏本,低价煤炭一旦出现,配合火车,那能极大解决大明城镇人口的柴火问题。”
夏原吉抱着怀疑的态度质问,朱高煦却轻笑: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台抽水机不过几百贯,但它却能用许多年。”
“不一定。”朱高煦摇摇头道:“砍伐树木,说到底还是贫穷所致,这些年河北的树木之所以长得那么好,除了禁令,主要就是朝廷扶持,而且砍伐树木遭惩罚后,很难找到工作所致。”
“就拿一个矿坑来说,二十名矿工,起码需要十个人抽水,能工作的只有十个人。”
至于朱瞻坺则是年纪太小,只有七岁的他,今日在朱高炽走后不久也跟着返回营地了。
“吁……”
“整个江南的情况你们了解,起码有三成百姓缺乏柴火,也就是说几近一千五百万。”
“臣以为,必须要等西北铁路连接各地煤矿场,再一点点的增加产量。”
一亩地差距不算大,可七亩地的差距就很大了。
“稳扎稳打是对的,可两京铁路一旦修通,江南急需的便是煤炭。”
朱高煦这话倒不是开玩笑,在历史上南洋各国正常发展一百多年后,依旧被装备火绳枪的数千欧洲各国殖民队伍打得抱头鼠窜,期间虽然也有国家能够反抗,但大部分都被直接统治。
朱瞻基见状,对身旁人眼神示意,汉王府的护卫立马调转马头,派出近百人护送朱高炽返回营地。
正因如此,他也想让朱高炽多陪陪朱棣,说不定这就是父子二人最后的见面了。
过去两年朝廷流放了近三万人前往北洲,但抵达并活下来的只有不到两万人。
时间进入八月,朱瞻壑带着沐氏南下返回南京,朱高炽他们则是继续在北京居住,因为朱高煦看出朱棣有些舍不得他们,况且朱高炽的身体似乎因为无人压制而越来越差。
事实证明,这条路确实不错,至少在过去十六年时间里,北方的工人数量从洪武年间的十二万骤增至如今的四十四万,比南方多出近十万人。
“我爹既然那么能打,为何不带兵自己去打,我观古代御驾亲征的君王也不少,我爷爷也是如此,我爹为何不能。”
在气温骤降,粮食减产的这个时代,光靠小农经济,北方百姓是可不能比南方百姓富裕的,双方差距反而会不断拉大。
即便这知府日后带着南国百姓造反,但大明只要能获得足够多的利润,就绝对不可能放弃南国这个聚宝盆。
“你们俩骑射不行,用这马枪算你们占到便宜了。”
经他手被射杀的野猪多是成年,身上有树脂和泥土覆盖,正常来说,力道稍弱的箭矢肯定无法射穿,但朱高煦手中的弓箭却能一箭洞穿野猪肉身,并且还去势不减,没入土中直至箭羽,威力可见一斑。
“我就是好奇问问……”朱瞻壑有些尴尬的揉了揉鼻子,接着笑道:
黑熊的熊掌,以及黄羊、野鸡、水鸟等野味和许多野菜被端上桌。
朱高煦一边在山林道路之中骑着赤驩慢悠悠走动,一边与身旁的亦失哈解释着。
“按照你们所说,派遣官员前往吧,不过你们现在有人选了吗?”
这群曾经动不动就之乎者也的文官,如今成为了他们平日里最瞧不上的武夫,并且俘虏了大量土着。
当下煤矿工人数量很多,但有一半都负责抽水,生产力被严重耽搁。
“那……那……儿臣告退……”
如果这批矿工能被释放出来挖矿,将抽水的任务交给抽水机,那各地煤矿场也就减少了人力浪费的情况。
“西北缺物资,东南缺银钱,唯有东北与西南和中原腹地还算均匀。”
南国治理的越好,开采的金银越多,大明就越不会放弃这里。
“殿下说过,为将者,敢战能战不言战,打来打去,死的都是百姓的儿子,除非必要。”
夏原吉把煤炭价格贵的原因摆在朱高煦面前,朱高煦闻言则是开口道:“正因如此,才要提高开采质量。”
手拉缰绳,一身甲胄的朱棣在倒下的猎物前打转,手里拿着一支马枪。
瞧着自己射出的箭矢,朱高煦对左右的李失、李察说着,朱棣则是接过王彦装填好的马枪说道:
“有了这马枪,还要那弓箭作甚。”
兴许,他们是在怀念当年的渤海郡王。
“况且朝廷那么多矿坑,需要多少个抽水机才能满足,这又是一笔支出……”
只是这还不足以让朱高煦高兴,且不说整个北方如今有多少百姓,单说沿边近沙漠隔壁的百姓,那数量便不少于百万,而他们之中能获得工作的人并不多。
“不提江南全境,光南京城来说,拿去年上元与江宁记载的数据来说,全年运入城内的木柴高达八十万吨,而南京去年仅有五十多万人。”
马背上,几乎所有人都时不时看向朱高煦。
“东洲宣慰司的金银矿贸易量倒是让我有些吃惊。”
在朱瞻壑看来,大明已经步入正轨,自家父亲若是想,那完全可以提兵找一个对手收拾。
如今看来,他依旧是当年的他,仅刚才来说,他持弓在落后朱棣十余步的距离进行连珠射,几个呼吸间便毙命数头野猪,射术令人骇然。
对于他们的想法,朱高煦十分高兴,但对于派遣知府去当地,朱高煦却担心这所谓的知府会在日后给大明弄出麻烦。
留下一句评论,朱高煦便抖动马缰,跟上了消失的朱棣等人脚步。
“这种情况下,若是继续开采煤矿,那无疑就是在消耗国库。”
四十四万北方工人,他们身后是数百万人,让他们富起来,就等于让他们身后的人富起来。
“爹,我还是第一次看您穿甲胄呢。”
“虽说抽水机已经实验过,但大批应用还没有数据支持。”
此外,北洲宣慰司初具规模,其城以北洲城(旧金山)为主。
“瞻基,你可不能像伱爹这样。”朱棣无奈看了一眼朱高炽,随后交代起刚才表现不错的朱瞻基。
朱瞻基闻言作揖道:“我爹喜欢读书,不喜欢骑射,请爷爷勿怪。”
朱高煦的勇武乃世人所知,但他毕竟困居深宫十六年,身手是否落下很难说。
“要怪早就怪完了。”朱棣有些生气,但还是压下脾气,心疼的看了一眼朱高炽。
“即便两京铁路通车,百姓也只会选择河柴,不会选择煤炭。”
王彦策马上前来,从他手中接过马枪,为他装填弹药。
当下装备燧发枪的一万明军,确实可以捣灭漠北任意一部,甚至南下灭亡暹罗、甘孛智、占城等国家。
在其身后,朱高煦、朱高炽几人也策马而来,除了朱高炽,其余人纷纷穿戴甲胄。
北方想从农业赚钱,只能搞大农场,但大明并没有那么多大农场给北方百姓,所以他们只剩下了打工这一条路。
夏原吉与郭资可不会放过五年后能年入七百万贯的金银铜矿,另外他也觉得王任治理南国的手段过于粗糙,因此需要派遣知府去对南国进行治理。
朱高煦询问二人,夏原吉闻言作揖道:“臣等准备从明岁的科举中选择。”
朱高煦啧啧几声,坐在他面前的夏原吉与郭资则是作揖道:
“按照东洲宣慰使王任的奏疏,明年的开采量应该能增加四成,五年左右当地的矿藏就能保持每年七百万贯的贸易输入。”
这本文册记载的是大明的官营工厂生产情况,例如铁料七万吨,水泥五十七万吨,煤炭一千九百余万吨,纺织一千四百三十二万匹,土化肥五十二万吨,火药……
朱高煦的话让夏原吉和郭资面面相觑,他们明白朱高煦的意思。
至永乐十六年腊月,随着两京十四布政司及六军都督府、宣慰司的文册进行汇总,大明的财政情况毫无疑问得到了极大的跃进。
“若是能继续提高产能,一旦煤炭方便,价格也能降低到三十文每百斤,那北方和江南的人还会选择河柴吗?”
大明现有的工业和手工业产值,朱高煦时而点头,时而摇头,让夏原吉和郭资心悬到了嗓子眼。
今日的猎物被随军的御厨烹制,队伍之中捡来了许多枯枝,丢入几种驱虫的草药后,朱棣他们便纷纷脱了甲胄,在大帐面前吃喝了起来。
“这感觉,我都以为我年轻了。”
“爹,你现在还会打仗吗?”
亦失哈说完,便也策马跟上了前方的队伍,朱瞻壑闻言皱了皱眉,但还是将这件事情记下了。
“起码五百!”朱瞻壑抬了抬下巴,朱高煦闻言摇摇头:
“你什么时候能将兵十万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与你一般大时,已经能将兵近数千了。”
只是这一块,起码就能节省每个矿场除运输外一半的支出,煤矿开采量会提高,百姓也能享受低价煤。
“那是为了后世子孙。”亦失哈解释道:
“给后世子孙打下宜居的地方,再留下足够的钱粮,把战争都在这代人打完,那后代就可以享福了。”
亦失哈翻身下马,将箭矢吃力从土中拔出,取来给朱高煦阅览。
大明当下生产力还没提升,交通也不算发达,不然朱高煦倒是真想雇佣这些百姓植树造林。
“如此一来,开采煤矿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黄金五万二千六百五十二两三钱二分、白银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一十六两三钱七分,铜锭二百一十六万四千三百零五斤】
也就是说,南方粮价虽然便宜,但一亩地却能贩卖到手七八百文,而北方粮价虽然贵,但一亩地却最多六百文。
亦失哈对朱瞻壑解释着,朱瞻壑却不以为意:“那我们打交趾呢?”
“嗯,你们看着办吧。”朱高煦颔首应下,随后拿起另一本文册翻阅。
跟在朱高煦身后不远处的李失啧啧几声,李察也摸了摸短须:“殿下还是那个殿下,这甲胄穿在身上,还有这林子……我都感觉回渤海了。”
北京每亩地也不过产实粮二百斤,南方富硕之地却三百余斤乃至四百斤。
“老大你身体不行,先回去休息去吧,让瞻基跟着就行。”
朱棣把朱高煦叫到身旁入座,对着篝火旁的朱瞻基与朱瞻壑说道:
“这俩小子还是不错的,今日围猎,指挥手下有一套,虽然不能说将兵数万,但日后领兵万余还是不成问题的。”
南方每斤米二文,北方却三文。
驻足树木前,朱高煦伸出手摸了摸这些厚实的树木,略带感叹的开口。
距离他不远的朱瞻基也听到了这些话,深表认同。
虽然是骑马,但朱高炽也累得大汗直流,倒是朱高煦虽然多年没有进行马术运动,但骑术依旧精湛,而他胯下的赤驩虽然已经年老,但依旧不输四周的汗血马。
与此同时,几支箭矢也命中逃跑的野猪,在狂奔十余步后,这些野猪纷纷躺在了地上。
夏原吉想要稳扎稳打,但朱高煦很清楚,一旦铁路开通,那以大明现在的产量,根本解决不了大明需要面对的问题。
除了他们在俘虏土着,北洲卫也在俘虏那些朝他们进攻并吃人的土着。
策马上前,朱瞻壑兴致勃勃的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却瞥了他一眼:“你觉得你能带多少兵?”
“若是百姓富裕,谁又会去偷铁轨,砍树木呢?”
亦失哈策马上前,轻笑道:“殿下领兵,便是陛下都不敢轻言取胜。”
思虑再三,朱高煦还是决定派遣知府,将当地的金银铜矿产量给提高。
马背上,当枪声作响,一头梅花鹿中枪倒地。
组织东洋航道的郑峻将此地命名为檀香千户所,对当地的土人进行招抚,在岛上建设檀香港。
朱高煦话音落下,夏原吉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道:“殿下,各类工业产出,如果是在铁路沿边还好,可以直接运抵作用在工地上,可若是距离遥远,那即便生产出来,也难以运出进入市场。”
“正值壮年,力气至巅峰,若是放在十几年前,我必然射不出威力如此的箭矢。”
太子很好,但却属于天下人,唯有渤海郡王,只属于渤海。
“这一千五百万人需要多少柴火,换成煤炭可以减少五成,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两千多万吨的缺口。”
如此一来,日后如果大明有人口和实力吞并它们,也能方便不少。
“砍树和偷铁轨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百姓贫穷才会铤而走险。”
身旁的亦失哈闻言点了点头,同时说道:“山西那边若是也下令禁止砍伐,树木涨势也应该会不错。”
面对朱棣的体谅,朱高炽也没有推拉,而是直接答应下来,随后调转马头往营地返回。
“这天下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还得我们持之以恒的继续发展才行。”
“这些相加,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贯了,这还只是开始。”
朱高炽一走,朱棣便抖动马缰,带着众人向着更深处围猎而去。
尽管只有两万人,但这两万人却并不用自己亲自干活,因为北洲卫给他们装备了甲胄和兵器,加上这群人中也有知兵的流配官员,因此很快就将他们团结到一起。
从远处策马而来的朱瞻壑激动瞧着自家父亲,与他一样的,还有一直注视朱高煦的朱瞻基。
朱棣如此说着,朱高煦却轻笑道:“以国朝当下的实力,万余兵马,只要补给充沛,足够捣灭胡廷,南下灭国了。”
不多时,朱高煦合上了文册,这才开口道:
“我知道,所以要把煤炭价格降低下来!”朱高煦打断道:
“这几日,你们亲自往大同走动,看看我朝北疆还有多少树木。”
“如果安装抽水机抽水,那二十名矿工只需要派出一个人专门负责抽水,其余人只管挖矿就行。”
一行人狩猎至黄昏才返回营地,讨论着白日的围猎。
这其中,表现最好的自然是朱棣与朱高煦,其次便是朱高燧、朱瞻基,最后是朱瞻壑。
亦失哈这番话有些道理,毕竟大明现在还是农业社会,从纸面数据来看,大明朝似乎能做到人均耕地七亩多土地,但北方的七亩和南方的七亩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却很大。
不多时,他们便已经深入林中,而燕山经过多年的禁止砍伐,已经能看到许多大腿粗的树木了,这些树木放在以前自然是看不见的。
他们与北洲北部的土着爆发冲突,俘虏土着开垦耕地。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明的东洋航道也开始不断完善,期间更是经停夏威夷群岛。
亦失哈闻言点了点头,同时也道:“说来惭愧,除了让百姓务工,奴婢还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让他们比现在富裕。”
朱高煦说着,夏原吉却作揖道:“殿下,一担河柴百斤,值钱三十三文,而五十斤煤炭虽然耐烧,却值钱六十五文。”
如此想着,朱高煦继续低头吃饭,而时间也一点点过去。
对于大侄子他没什么感觉,但对于好大哥,他还是有些不舍的。
这些土着没有被北洲卫派去开垦耕地,而是被派去北洲城附近的河流中淘金。
“不过享福归享福,善战必亡忘战必危这个道理还是得记住的。”
“北方柴火每担七十余文,江南三十三文,而煤炭在北方每百斤已经降低到了七十余文。”
李失与李察的话,代表了肇州左右二卫大部分兵卒此刻的想法。
几日的游猎很快结束,燕山植树的工程也让朱棣、朱高炽、朱瞻壑他们意识到了植树的好处。
朱棣一手持握把,一手持枪管下的木质枪托,对朱高炽和朱高燧道:
等他们好不容易装备火绳枪,欧洲人又开始使用燧发枪,一个个小国被灭,唯有中南半岛那几个国家因为国力雄厚而多撑了几百年,可结果依旧被欧洲殖民。
“百姓担心找不到工作,因此不敢滥砍伐树木,至于更贫穷的,他们哪里还会管这些。”
这些国家都是大明朝的藩属国,对于他们,朱高煦还是抱着贪多嚼不烂的心理,采取着文化和商品入侵的手段。
“不过你说的也对,必须要先做好配套的交通。”
“在此之前,各地煤矿场的煤炭就暂时存储起来,以此应对日后庞大的城镇煤炭市场。”
(本章完)
喜欢靖难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