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确实很猛,面对四万赵军的猛攻,哪怕是已经输掉了第一阵,依旧死顶着,丝毫不考虑撤退的问题,在不专于防御的营地之间,亲眼看着一座又一座的营寨赵军攻占,依旧巍然不动。
“将军,我们还是撤吧,赵军的攻势实在太猛了,再这么坚持下去,我们的伤亡只会更加惨重。”在李信身边,是一个狼狈逃回的校尉。
“撤什么撤?现在撤退只会让赵军的气焰更加嚣张,况且,我就不相信,赵军在西线调集这么多的兵力,发动规模如此大的攻势,他们的中线还能有充足的兵力去防御,杨将军那边知道我们的情况后,必然会挥军攻向赵军中线,我倒要看看,是我李信的骨头够硬,还是他们赵军中线的防御更强。”被赵军的一路突袭而打得狼狈不堪的李信依旧坚定着自己的信心道。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打的就是意志,秦赵两军之间,就看是他李信先被吃掉,还是赵军中线先被突破了。
“将军,杨将军那边不是说让我们尽快撤离吗?他只是为了给我们争取时间。“面对李信的执着,校尉几乎都要哭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自家的将军竟然还是这么莽,还想着在颓势之中拼杀出一个机会来。
“你丢失营寨的罪责我还没有追究,又敢在这里动摇军心,莫非真以为我杀不得你吗?”李信不耐间杀气腾腾对喋喋不休的校尉斥责道。
赵军好不容易主动走出的长城防线出击了,他们若是不能趁此机会击破赵军,等赵军再次龟缩到长城内部,再想攻破长城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又要付出多少伤亡?
眼前,虽然他李信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对于秦军整体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弱者在逆境之中才会自怨自艾,真正的强者,在逆境之中是会迎难而上,从逆境中寻找常人难以察觉的机会,进而逆势而起,完成常人连想象都不敢想象的壮举。
被杀气腾腾的李信一瞪,校尉果然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李信还是一块硬骨头了?”赵军之中,站在一处山岗之上登高而望远的李牧看着远方的战场,神色间闪烁着莫名的意味。
“李信此人本就不凡,此时杨端和又率兵进攻我军中线,恐怕他还想着能够在西线这里拖住我军,进而为杨端和的中线创造机会啊。”李牧身边的副将扈遗道,他是赵国大将扈辄之子,数年前秦军攻赵国武城,扈辄率兵救援,却兵败身死,可以说扈遗此人与秦军、秦国之间是有着家恨在身,因此,在对秦国的战争中,身为人臣,身为人子,扈遗作战想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的确是很大胆的计划,在危机之中还能如此镇定,寻找破局的机会,可称一声良将。”李牧沉吟道,对于李信这个堂侄还算满意。
“只是可惜了。”李牧又说道。
“大将军此言何意?“扈遗诧异道。
“李信终究还是年轻了,太过想当然,他只想到了秦军在眼前的局势中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却没有看到我们赵军能够做到什么。”李牧道。
“我本以为只能击败李信所部的三万秦军,现在看来,连杨端和中线的四万秦军我也不是不能吃下了。”李牧说着已经笑了起来。
在李牧原有的计划中,李信在遇到败绩之时会选择退军,而赵军则会直接压上,对秦军穷追猛打,进而彻底击溃李信麾下的三万秦军,但那样一来,赵军的无疑要更加深入,拉开与长城联系的距离,在大胜之后,自然要留下足够的时间撤军,而没有精力去做其它的。
但现在李信却死守着,使得秦军在击溃李信所部的秦军之后,根本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追击,而这节省下的时间与精力,则可以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移师东线,截击杨端和,可再胜秦军中线所部四万秦军,若是有足够的时间,甚至可以自西一路攻进东郡,也不是不可能。
“传令,放缓攻势,我们要坚定李信的判断,而不是吓跑了他。”根据事实,实时地对机会做出了调整的李牧对身边的传令兵吩咐道。
中线秦军,在杨端和的指挥下,秦军对赵军防线发起了进攻,仅仅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彻底拔出了赵军在长城外部的营寨,随即直攻赵军长城。
这时,来自李信的信使也来到了杨端和的中军之中。
“李信将军要用自己为诱饵拖住赵军兵力,为我创造可以突破赵国长城的机会?”杨端和看着手中李信亲手所书的信简,一时间陷入了沉思之中。
“李信真的能够顶住吗?”杨端和沉思着,脑海中却是不受控制地想到军势如果真的如同李信所说的那般,他率先攻破赵国长城,那赵都可就在眼前了,二十多年来让秦军束手无策的赵国长城若是被他亲手攻破,那他杨端和可就是灭赵之战中的第一功臣了。
一想到那种可能,杨端和的呼吸都粗重了几分,谁还没有一份雄心壮志呢?而且人都是贪婪的。
在经过一番挣扎后,杨端和终究还是没有顶住建立不世之功的诱惑,对自己初时的计划已经产生了动摇。
而且……在这个时候,杨端和不由想起了自己那个出身同族,却没有什么来往的族侄杨明,想到杨明当年在东郡的极限用兵,一战而威震天下,杨端和就无端的生出一种渴望来。
心中的决心渐渐坚定的杨端和飞速的写下一道书信,交给了李信的信使,说道“此次若能戮力攻破赵国长城,李将军当居首功。”
赵军长城防线,中线大营之中,颜聚看着李牧传回来的信简,目光之中也多出了坚定。
“既然大将军你都如此说了,那我就陪你搏一把,因为你是战无不胜的武安君啊。”颜聚沉吟间,脸上的神色已经没有了一丝迟疑。
武安县境内,五万赵军边骑一路南下,行军至此。
“扈将军,大将军有何军令?”赵军边骑之中临时的主事偏将袁朔问道。
“大将军有令,不惜马力,在最短的时间中驰援我军西线战场。”扈遗从怀中掏出李牧的兵符与信简道。
“不惜马力?”袁朔闻言一楞,连忙接过来扈遗手中的信简,边骑的战力有一般都在战马之上,不惜马力驰援西线战场,这样的命令无疑是要对于边骑来说是相当残酷的。
看着信简中熟悉的字迹,又比照了一番兵符,袁朔虽然还是有着不解,但还是选择了坚定的执行李牧的命令,这就是来自赵国武安君的威信。
赵国边骑在不惜马力的赶路之下,速度果然快上了不少,原本还有三天的路程,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赶到了。
“情况不对劲啊。”处于在艰难中依旧顽强抵抗着的秦军防线之中,赵国边骑的出现已经让李信感觉到了一丝丝的不安。
赵国边骑的出现实在是太快了一点,而且赶来的赵国边骑到底有多少人?不过,赵国边骑有着如此速度,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即使赵国边骑赶到,他们还能有多少战力?
就在李信还在迟疑不定之中,在赵军大营之中,李牧却已经果断下了发起最后的进攻的命令。
最先赶来的一万赵军边骑,在马力几乎被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全部下马,化作步卒,与四万赵军编为两部,一部两万五千人,分先后悍然对秦军防线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第一部在攻击了秦军防线一个时辰后,第二部随即补上,以替换下体力消耗大半的赵军第一部,而在赵军第二部的进攻之中,更多的赵军边骑赶来,依旧被李牧下令,化边骑为步卒,在快速的整合之中,休息了一个时辰的赵军第一部再次攻向秦军,替换下了赵军第二部,这时,赵军第三部差不多已经整合完毕,并从第二部赵军中结果了用以攻坚的铁盾重甲,将大阵推向了前线。
在李牧化边骑为步卒,更是将三部赵军完成了不间断的攻击中,秦军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万赵军边骑已经有四万多人赶到了战场之上,再加上原有的近四万赵军,赵军在西线的总兵力一下子达到了八万多人,而这八万多人,更是被李牧分成三部,以衔接的状态,不间断地对秦军防线发起进攻。
秦军的战力虽然不俗,但终究还是人,在打退赵军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之中,体力被不断地消耗着,当秦军士卒筋疲力竭之时,即使秦军防线被赵军突破之时。
而此时的李信已经感觉到了一阵手脚冰凉,他知道,这一战自己彻底败了,而且还是不容置疑的惨败,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取胜的可能。
难道我与他的差距就这么大吗?若是异地而处,他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和我一样的选择吗?在这炎日之下,李信却感觉刺骨的寒意席卷心头,在他的脑海中,却是不由想到了杨明,但……
(本章完)
。
喜欢秦时:剑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