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七十二章 物理意义的到地下去接地气

第五百七十二章 物理意义的到地下去接地气(1 / 1)

林辅成和李贽这两个自由派的旗手,在万历维新的大思辨中沆瀣一气,对朝廷的发出了质疑,尤其是对权力监管的失效,权力监管的失效,催生了权力对人的异化,他们和贱儒的唯一区别,不是定体问。

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往体制问题上一推,似乎就得到了答案,好像体制就是最大的原罪,只要解决了体制,就解决了一切疑难杂症,这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喜欢定体问和喜欢法三代之上的贱儒,其实是一类人。

贱儒认为只要法三代之上,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定体问也是类似的,只要体制改变,就会解决一切问题,都是以不存在的、虚构的理想国为基础,去探讨问题,从出发的时候,就是虚妄,就缺少实践,到最后都会变成虚妄,无法付诸于实践。

而林辅成和李贽是基于践履之实,是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把所有的事儿,一概推到朝廷的头上,推到皇帝的头上,是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是高阳何氏灾年不减租,是腰山王氏和朝廷大员范应期侵占官田,是祁州闫氏把人堆肥,这些不是朝廷的问题。

朱翊钧对于这种践履之实,信实而已的探讨,持有支持的态度,虽然偶尔也会生气,也会烦恼。

张居正拿着手中的奏疏看了许久,他靠在椅背上,将王谦的奏疏给了辅臣们传阅,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回到了张居正的手里。

“没有具体现实的一切批评都是虚无,是先画了靶子再射箭,脱离了实际的讨论,对国朝毫无意义,真正的仁恕之道,永远饱含风雨和鲜血,也饱含着危机和艰辛。”

“任何脱离了实际的仁恕,都是无知者之恶,无知者之恶,就像是一个成年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偏要指摘,无知者之恶在个人则是愚,在朝则祸国殃民。”张居正读完了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

这一段是林辅成写的,他在批评大明都察院的御史们,普遍存在的无知者之恶,成年的婴儿,虽然身体已经成年了,但是心智仍然跟婴儿一样不成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构建了一套道德标准,自己不遵守却要去约束别人。

这就是林辅成的指责。

“这是吏治的一部分,也确实是元辅的重任。”万士和作为阁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张居正主管吏治,这的确是张居正应该负责的事儿。

也不算是皇帝为难首辅。

张居正两手一摊说道:“我要是对这帮贱儒有办法,也不至于被他们天天戳着脊梁骨骂了,务虚求名轻松啊,要做事,要做个循吏,要以功成升转,那就得到地方去,这的确非常辛苦就是了。”

“其实我倒是有个好办法。”王国光看着两位阁臣,低声说道:“咱们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王国光简单论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张居正和万士和一听都是频频皱眉,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这种政令出自内阁,恐怕咱们又要被追着骂了。”

“没有这种政令就不被骂了吗?咱们都是革新派,在他们眼里,咱们都该被五马分尸。”王国光倒是一脸无所谓的说道:“反正我是想好了,托庇于圣眷之下,只能指望陛下稍微照顾下咱们的身后事了。”

王国光拿出了个办法,这个办法是一整套的办法,这一整套的办法,其实总结就是:跟着陛下一起去种地。

大明有无数的落榜学子,他们考了三次不中进士,就不能再考了,而王国光的办法就是给这些落榜学子一个机会,只要跟着陛下种两年地,经过了缇骑们的检查,确实践履之实的种地,就可以获得一次科举的机会。

这种学子即便是考中了,因为年龄的缘故,也是前途晦暗,御史位卑权重,最适合他们,而且因为是通过幸进,也就是投皇帝所好,献媚皇帝换来的科举机会,他们注定会被其他官僚天然排斥,这样一来,天然敌对的立场,就变得尤为关键了。

贱儒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事生产,而在皇庄种两年地还能考中进士的人,最少都是坚毅之辈,再加上天然的立场,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变都察院贱儒太多,缺少骨鲠正气的问题。

科举本来就足够卷了,三年才三百人,再加上算学的五十人,也不过是三百五十人罢了!现在争夺这个鲤鱼跃龙门的人,又多了一批拥有丰富考场经验的学子!

已经足够卷了,现在变得更卷了。

提出这个建议的王国光,不被骂才是奇怪的事儿。

种地是在大明皇帝的皇庄里种地,而且为了不让学子们蹉跎人生,最多从陛下这里用种地换两次的科举机会,如果还不中,就不要再考了,五次科举,十五年还博不出来,证明了实在是没那个天分。

“诶,我怎么感觉大司徒这是早有图谋呢?”万士和听着王国光陈述他的办法,立刻察觉出了不对劲的地方,这根本就不是临时起意,这王国光这个馊主意,指不定酝酿了多久了。

“咱们陛下亲事农桑,满朝的士大夫找不出一个会种地的人,日后论起来,咱们万历朝的臣工,只会被人骂全无忠君之心。”

“夫天子之尊,犹以不知穑事为耻,况其下者,何敢自逸?”王国光平静的回答了万士和的问题。

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从万历元年,陛下捧着红薯,露出那个阳光灿烂、满是收获的笑容时,王国光就已经在想这个问题了。

陛下亲事农桑,陛下本人种那点地,满打满算也就西苑宝岐司的十亩地,陛下作为农户能生产多少?但陛下带领宝岐司,是真真切切的在推动着农学的快速发展,而亲事农桑的政治表态,也让大明内外官僚,都不得不重视农桑之事。

“借着这个途径考取了进士的学子,也不会感谢大司徒的。”万士和低声说道,告诉王国光这本奏疏入宫的结果。

即便是借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考中了进士,他们也不会感谢王国光,全都会认为是自己努力得到的,哪怕这个上升通道是王国光提议打开的,但他们依旧不会感谢。

王国光摇头说道:“无所谓,他们感谢我,不感谢我,我都是我。”

王国光向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如果在乎就不会和晋党恩断义绝了,王国光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儿做完整。

万士和这才点头说道:“那就联名上奏吧。”

王国光既然没有单独上奏,而是拉上张居正、万士和两位阁老一起商量,就是为了联名上奏。

朱翊钧收到联名奏疏的时候,也是愣了许久,本来就是难为下张居正,让张居正头疼头疼,结果这些个大臣们还真的有办法。

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办法,把都察院的御史拉到西山煤局先挖两年煤,这样一来就没有那么多务虚贱儒了。

不接地气?直接物理意义上到地下去接一下地气。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因为信风开始改变,大明的京师再次迷茫起了一股呛人的煤烟味儿,不见天日的秋冬再次来临,朱翊钧带着口罩,蹬着自己的旱鸭子来到了文华殿上开始了每日的廷议。

在群臣见礼之后,朱翊钧看着所有人说道:“大司徒的建议很好,但是朕打算把都察院的科道言官,都拉去西山煤局,让他们体验下窑民之苦,自然就知道生产不易了。”

“下窑吗?”万士和呆愣下问道,西山煤局有很多的工作,比如文书,比如账房,比如管理层的代办、会办、总办,还有就是最苦的苦力活儿,下窑井掏煤和洗煤,万士和就是询问陛下,是否要下煤窑,参与一线的生产。

朱翊钧点头说道:“下窑。”

廷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脸的复杂,果然论心狠手辣,论折腾人的办法,还是陛下的想法,更具有…突破性。

还是张居正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大司徒的办法更为妥帖一些,吹求过急,反而会因为急于求成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陛下的办法不像是要解决问题,更像是为了惩戒,为了泄愤,为了发泄不满情绪。

“朕对他们就没什么预期,就是这帮家伙,让朝廷被这些个笔正们指指点点,朕也不指望他们有什么改变,所以就没什么是否会达到预期的说法了。”朱翊钧平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惩罚,而不是为了让他们改过自新。

不对贱儒抱有任何期望,就是朱翊钧对贱儒们的基本态度。

张居正看向了海瑞,海瑞作为都察院的堂上官,这个时候应该站出来说两句话,总不能真的都把御史派去西山煤局挖煤去。

但海瑞是真的一言不发,都察院挑水的热闹,可是大明京堂靓丽的人文风景线之一,都察院在挑水这件事上丢了多大的面子,海瑞这个都察院总宪,心里对贱儒的怨念就有多大,反正整日里袖手谈心性,什么都不干,还不如西山挖点煤。

王崇古连连摆手的说道:“陛下,臣能不要吗?这帮人到了西山煤局,这西山煤局就没法生产了,这眼看着已经过了中秋,正是京堂各家各户囤煤炸的时间,这帮人这也不满哪也不行,做事是一点都不会,但是意见一大堆。”

“陛下,西山煤局不是垃圾场啊,陛下每次都去,西山煤局四处都打扫的很干净,他们去了,耽误事不是?”

皇帝想给,王崇古还不要呢!什么玩意儿,也配到西山煤局历练?耽误了生产,导致京师煤价飞涨,他王崇古可不想到陛下面前负荆请罪,一把老骨头了,实在是不想自己的名声被这帮贱儒给毁掉。

“王次辅所言有理。”朱翊钧沉默了下,还是认可了王崇古的说法,人厌狗嫌的玩意儿,放到哪里都是碍事。

海瑞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臣昨天在都察院,临到傍晚的时候,收到了一封信,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写给臣的,这孩子用十分稚嫩的口气,询问臣,为何不劝谏陛下关停西山煤局。”

“他在信里说:听说海瑞海刚峰是大明最骨鲠之人,可是这非善弊政,已经经营了近十年,京师霾灾数年如一日,未曾见骨鲠正气。”

“说臣名不副实,空有盛名,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文华殿上一时间都有点沉默,因为这是奔着海瑞个人来的,也是奔着工部去的,还是老调重弹的西山煤局污染的事。

“臣昨日气的半夜睡不着,倒不是气别的,而是气这帮狺狺狂吠之徒,借着孩子之口说事,臣打算公开回应。”海瑞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这件事谁在背后指使,一目了然,京堂诸官在皇帝的高压下,不敢对西山煤局指手画脚,京堂的百姓需要西山煤局的煤炭烧火做饭取暖,冬天没火真的会冻死人,大明从最顶层的建筑皇帝,到最穷苦的穷民苦力,都对西山煤局没有意见。

而对西山煤局一直有意见的是科道言官。

现在连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使出来了,找个孩子出来讲这番话最是稳妥,因为事情闹大了,闹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也可以用童言无忌去糊弄去解释。

“大明京师的霾灾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之前因为烧柴,京堂四方皆是荒芜,无一点绿色,西山煤局的生产规模而言,并不是霾灾的主要原因,人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才是,皇家格物院对比了钦天监万历元年至今的所有晴天数字,做出的判断。”朱翊钧没有看海瑞的奏疏,而是解释了下这个霾灾的问题。

是西山煤局烧那点煤炭对环境污染大,还是大明京师为了烧柴,把周围树木全都采伐光了,对环境的破坏大?

西山煤局那点煤才多少?把那些个掺了黄土的煤炸弄成的蜂窝煤算上,一共就六亿斤,满打满算也就是三十五万吨煤,这个产量在这个年代冠绝全球,没有之一,但其实真的不算多,放后世,县里一个小煤窑一年产量也能达到百万级。

皇家格物院对京堂的霾灾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最近几年,随着煤炭的充足供应,京堂植被正在快速恢复,整个京师清朗的天气,在累年增多,西山煤局的生产规模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不是儒学士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负面的。

格物院的回应不是没有影响,而是大明京堂这三年的霾灾,是烧煤加上植被没有恢复的共同原因造成的。

朱翊钧解释了皇家格物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后,才打开了海瑞的奏疏。

海瑞的回应主打一个正面硬刚,绝不退缩。

他在表明了自己支持西山煤局的态度后,直接就把矛头对准了那些藏在孩子身后的大人们。

朱翊钧念着海瑞的回复:“每挖出来一千斤煤,就可以为至少十个窑民创造一日的工作机会,而这十个窑民的背后就是十个家庭,十个妻子外加三十个孩子,这一天都能吃得上饭。西山煤局每年上缴朝廷的利润超过了四成,而朝廷拿这笔钱去修桥补路,去投资更多的官厂,让更多的人有生计,去建立更多的三级学堂,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至于那些授意这个孩子写信的人,若是有话,可以直接当面说,不必躲躲藏藏,大丈夫走的都是方步,光明正大,光明磊落,何必如此鬼鬼祟祟,藏头露尾。”

因为是给孩子的回复,所以内容是俗文俗字,简单明了。

朱翊钧合上了奏疏,眉头紧蹙的说道:“看来真的有必要让他们到地底下去接一下地气了,假托稚童之口,行攻讦之事,简直可恶。”

朱翊钧对都察院的普遍存在的贱儒们,失去了最后一点耐心。

其实借着孩子的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各种流传甚广的童谣,都是于此,比如汉灵帝末年的京都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

这种被称之为政治谣谶的童谣,从秦朝就开始存在。

一直到大明也是有的,比如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要造反,就放出了童谣:若要江西反,除非蚌生眼,当时的南昌府,孩子们普遍喜欢把河蚌磨个洞套在手上玩,这种童谣流传,就是为了造反做准备。

宁王雄心勃勃的造反,碰上了王阳明,闹腾了一个月,武宗皇帝还没来的及亲征,造反的宁王就被王阳明给活捉了。

很显然,政治谣谶和苏联笑话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掀起舆论风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段。

海瑞的做法其实非常不明智,他最正确的做法是置之不理,但如果置之不理,那就不是海瑞了。

送西山煤局并不合适,西山煤局的总办王崇古已经表达了他的嫌弃,而且耽误生产这种事要不得,朱翊钧思前想后,决定给大明的贱儒们好好开开眼。

“昨天朕收到了沈一贯的奏疏,说是这东城的仁寿坊的粪道主为了粪道争执不断,这样吧,让他们去挑粪吧,这都察院再不好好收拾下,就要变成化粪池了。”朱翊钧思索了一番,决定给这帮贱儒找点活干,在挑水之后,朱翊钧给他们安排了挑粪的差事。

朱翊钧这就是直接了当的为海瑞站台,张居正评价海瑞,说曲则全,海瑞太过于刚强,其实在官场上就很容易折断了。

现在不会了,大明皇帝这个执剑人已经少壮,海瑞放心冲,大明皇帝在后面保驾护航!

所有人廷臣们都觉得眼前一黑,在有辱斯文这件事上,陛下总是能想到各种有趣而行之有效的办法,若是真的安排去挑粪,那这些个科道言官还不如直接死在粪坑里算了。

“怎么觉得过分?那咱家就不得不说起南汉时候,南汉后主刘继兴下旨,门内人方可给官,门内人就是摘了铃铛的宦官,如果不把自己骟了不能当官,士大夫直接挥手一刀,就把自己给骟了,成了阉人继续做官。”冯保平静的说道:“这才哪到哪,不算什么为难人的事儿,挑粪而已。”

冯保提醒朝臣们,陛下的说法,不算过分了,就是挑个粪,又不是让他们手起刀落,多大点事。

“陛下,还是让都察院御史们分批到西山煤局来吧。”王崇古左看右看,只有自己能救下都察院的御史了,到西山煤局还可以打着深入官厂治理煤烟的旗号,不算太丢人。

王崇古虽然不怕被骂,但也不想被人天天骂,怎么说都是同一阶级,该有的体面需要维持一下。

当皇帝要掀屋顶的时候,王崇古就同意了开窗。

“还是要下窑的,为了不耽误都察院的差事,就分成五批人,每两天轮换一次吧,暂行三个月看看效果吧。”王崇古给出了具体的制度,也不是让御史们天天下井,但不能不下,至少要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窑民之苦,才不浪费陛下一片苦心。

按照李贽和林辅成的说法,贱儒们之所以有一种无知者之恶,就是因为不事生产,不指望这些士大夫们能生产多少,但至少要士大夫们知道,货物不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

“也行,就依王次辅所言。”朱翊钧听闻之后,也没有坚持,选择了认可王崇古提出的方案。

朱翊钧的方案是短期方案,而王国光的方案是长期的,这并不冲突,廷议对王国光的方案是极为认可的。

王崇古开始汇报大明的鼎建大工逐项事宜,正衙钟鼓楼、皇家理工第二期工程、绥远驰道修建、京开驰道、天津密州驰道筹建、都江堰修缮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奏闻,而工部紧随其后,汇报了关于飞云号的进度,主要是螺旋桨方面的一些技术改良。

“总督山东河南兵部尚书凌云翼上奏疏言,均田役宜在河南试行。”王国光拿出了凌云翼的奏疏,河南地方是齐头并进,清丈、普查丁口、废除贱奴籍、营造官厂团造,组建工兵团营,虽然起步慢,但步子快,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请均田役,是嘉靖十一年兵部尚书唐龙最先提出,但是碍于当时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推行,被王崇古从旧案里翻了出来,佐以清丈和普查丁口,完成了制度设计,但也就是停留在制度设计上。

均田役,就是把劳役四差银纳入田亩之中,各个地方、各种假托徭役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会被均田役扫进垃圾堆里,因为田亩的产出有限,一旦确定了税率,要更改这个税率,都是以百年去计算。

“凌部堂的步调还是太大了些,有些吹求过急了,此事不急。”朱翊钧看完了凌云翼的奏疏说道:“朕知道凌部堂忠君体国之心,但还是以巩固成果为主,先把官厂团造和工兵团营弄好,再言均田役之事。”

朱翊钧选择了保守。

“臣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是有点操之过急了。”张居正立刻说道:“为政之弊有二,其一:躁急之人,方为其事而遽责其效,这是欲速之弊。君子为政,必须推行有渐,不可欲速以求目前之效;其二:浅狭之人,狃于浅近而昧于远大,这是见小之弊。君子为政,必须志量广大,不可见些小事功便以为得。”

“天下之事,莫过于必有渐而后可以达。”

为政大弊,惟欲速,惟见小昧远,这是在万历二年张居正讲筵历史的时候,讲过的道理。

“臣倒是觉得凌部堂所请之事,倒不算急切。”王崇古还是硬着头皮,跟皇帝和元辅唱起了反调,他其实仍然不赞成还田,更倾向于均田役,摊丁入亩。

万历十一年,借着增发了一百张船引,大明朝廷又收了一百万亩的官田,因为船引收拢官田达到了四百万亩。

“以河南眼下的局面而言,闹不出什么乱子来,驰道修通之后,就更不会有什么乱子了。”王崇古提醒陛下,大明皇帝第一期投入七百万银、总计投资高达1400万银的京开驰道不是修来看的,驰道通车,王崇古还不信这帮势要豪右不怕京营的快刀。

他王崇古都怕!

李如松到了保定府,整个保定604个圩主,没有一个反对拆除圩墙,全都是拥戴,一共230家圩主,毁家纡难支持驰道修建。

直接的军事威胁比什么都行之有效,武器的批判是最直观的批判,没有驰道的地方,工兵团营不应该广泛存在,这是防止藩镇化的先决条件,有驰道的地方,步子大一点其实无妨。

王崇古的话可谓是非常大胆,等同于直接怒斥皇帝和张居正:胆子这么小,还搞什么新政!还搞什么万历维新!

“但是只要出现乱子,就不是小乱子。”张居正立刻说道。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小说: 大唐:我李建成,开局召唤五虎上将 大明:躺平的我被太宗窥探了内心 水浒新秩序 家父汉高祖 魏虎 大唐逆天子 三国重生之我有反伤刺甲 全能后勤兵 开局一辆大G,震惊了整个大唐 五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