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百九十章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

第一百九十章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1 / 1)

矛盾说究竟是什么?它是一套入世的学问,叫人看穿混乱表象看到本质的一套方法论,它并不复杂,也不困难。

而矛盾说的使用方法是,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追本溯源,了解其背后事物发展的过程,寻找到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进行信实的、就事论事的、践履之实的剖析,分析出其次要矛盾,寻找现象中的问题和原因。

在经过了极其复杂的斗争之后,调节主要矛盾,才能实现张居正的抱负,让大明再次伟大这一主旋律。

是否能够抓到主要矛盾,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贤能。

而抓主要矛盾这块,张居正是当下大明世界唯一的超等射手,而大明廷臣多数都是二等。

张居正一辈子就做了几件事,考成法、清丈还田、振武强兵、整饬学政,分别对应了吏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而在这四个方面,张居正完完全全的抓到了主要矛盾,作为辅国大臣,当国首辅,张居正是绝对合格的,甚至是远远超出了其他人。

不是其他人抓不到主要矛盾,分不清楚轻重缓急,而是他们的彼岸不同,所以行为不同。

严嵩不够聪明吗?徐阶不够聪明吗?他们当国为何就抓不到主要矛盾呢?他们其实很清楚大明国朝的问题所在,但是他们的目的不同,他们的目的是自己家的权势和生产资料。

高拱的目的总归是振奋大明吧,他为何没有抓到矛盾呢?

其实高拱抓到了,但是他做不到。

仅仅以吏治而言,贿政之上是姑息,不破姑息,谈破贿政就是个伪命题,但是高拱本身高度依赖晋党这个组织,所以他只能姑息。高拱的第一次倒台就是姑息了杨博做吏部尚书,对山西籍的官员,无一降职罢免,引发的巨大争论。

高拱破不了姑息,但是张居正可以,他同样姑息,可是他姑息不看成分立场,只看是否能够任事,是否能称得上循吏。

矛盾说可以看破混沌的表象,看到万事的本质,那矛盾说的本质是什么?

矛盾说的本质是实践,是践履之实,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

矛盾说是一种被动技能,学习之后,可以获得破妄之眼,也能够培养治理地方的人才,这也是张居正整饬学政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这一次的殷正茂入京,赐予国姓之事,完全是基于矛盾说和大明当下国情进行了梳理,最终得到的一个结果。

张居正看着自己的题本继续说道:“洪武初年云南是远在边陲,军事羁縻困难,当时太祖高皇帝的分封天下诸王也是基于这个践履之实做出的决定,而现在,吕宋也远在边陲海外,军事羁縻困难,这是这两件事,相同的困境。”

“而现在大明对吕宋的统治,面临着更多的困境,那就是经济,直到现在,云南地方仍然仰赖大明腹地的供给,物产算不上丰富,可是吕宋,是一个集散天下百货的贸易中心,来自印度的棉花、大明的瓷器、丝绸、棉布、印度和波斯的地毯、棉花、棕榈油、马六甲的香水、爪哇的丁香、锡兰的肉桂、千岛之国的其他香料,比如大宗贸易的胡椒。”

“吕宋在经济上对大明的依赖更低,即便是大明封禁了对马尼拉的海贸,大量的走私商人,也可以把大明的货物带到马尼拉。”

“大帆船甚至可以直接在马尼拉完成贸易,不用到大明来,这样可以在一个贸易周期里节省两个月的航程,一旦殷正茂握住了泰西的白银输入,大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殷部堂的确是大明的官员,是大明派遣去吕宋的总督,但他本人是实质上的吕宋国王,而他手下有三千客兵和五千原本为海寇组成的协从军,一个可以财用自主、骄兵悍将的海外孤悬之地。”

“所以,我认为可以在政治上,增加一些羁縻,至少殷部堂是大明的部堂,不是海外的红毛番。”

所有人听到这段话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王崇古听到的就是冷血无情,殷正茂可是张居正和高拱党争获胜的关键棋子,两广总督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殷正茂能够平倭荡寇,让张居正手中的筹码更多。

现在张居正翻脸不认人了,这一番分析,完全把殷正茂打到了对立面去分析!

那可是殷正茂,他贪是贪了点,可他从来没有背叛过大明。

谭纶眉头紧皱的说道:“殷部堂是忠君体国的,元辅这分析,将殷部堂个人因素,完全排除在外了,太无情了,而且我认为我们不在吕宋,不知道那里的情况,如此分析,是不信实的,是盲目的管中窥豹。”

“是吗?”张居正却摇头说道:“个人在大势所趋之下,力量是微弱的,所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需要排除个人的因素,没错,我现在的分析是基于大明的利益和立场去分析最坏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加重对吕宋的政治羁縻,所以我想到了黔国公的旧例。”

谭纶思虑再三还是摇头说道:“我同意你的处置意见,但是我不同意你对吕宋的分析。”

“殷部堂和他的下属,对于大明的归属感是极为强烈的,对大明拥有绝对的向心力,军事羁縻,我们可以进行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强,比如定期轮转将领,定期派遣庶弁将,定期更换守军,其核心的三千客兵,五年轮换一次。”

张居正笑着说道:“求同存异,我也从未说过殷部堂现在是大明的敌人,只是说他日后可能是大明的敌人,殷部堂的吕宋一旦成为大明的敌人,将会对大明开海之事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和打击,一如当初宣德年间的安南复国。”

张辅两次前往安南,将安南变成了交趾布政司,在宣德年间,交趾布政司又变成了安南。

在大明朝廷海量、专业、精密的精算之下,认为大明统治交趾弊大于利,而后大明的下西洋活动遭到了最彻底的破坏,若不是当初胡宗宪请郑和旧案,郑和出使水程文牍旧案被茅坤所保留,大明现在再开海,连考古式科研都无法进行。

所以,张居正对吕宋的态度是极为谨慎的,不让殷正茂变成大明的敌人,就把殷正茂彻底变为自己人。

王国光眉头紧蹙的说道:“其实经济上,吕宋的贸易也是高度依赖大明的,在对立的同时寻找统一,将吕宋最大化的绑定在大明的身上,这种做法也是可行的,将吕宋看做是大明的一个布政司,一切商品的流转都应该认定为内部贸易往来,比较恰当。”

“高度依赖大明,无法挣脱,这才是羁縻的目的和意义。”

“我也同意你的处置,但是不同意你对吕宋的分析。”

王国光、谭纶和张居正有了一些政见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并不剧烈,是可以求同存异的。

海瑞思虑再三说道:“要不设置吕宋布政司吧,现在吕宋的行政是有些混乱的,如果将其郡县化,不失为一种方案,就像当初云南设立布政司一样,现在的海南,不也是在郡县化后,逐渐变成了眼下的模样?”

郡县化,算是中原王朝的传统技能,可以追溯到秦始皇。

王崇古有些不赞同的说道:“海总宪所言,不切实际,就大明这些个贱儒,出了京堂都是为贬斥,弹劾戚帅,还不肯去军营里哪怕待一天!让周良寅去大宁卫,多少人给他喊冤,郡县化说得容易,在堪舆图上画府、县,但是官员呢?”

“根本没有肯去的,一听说要去吕宋,怕是当做流放海外看待,是,对于国朝而言,这很重要,但是具体到每个儒生身上,他们跑去吕宋当官,那就是流放,就是吃苦,吕宋什么环境,大明什么环境,若是能吃这份苦,在大明腹地就能升官,还用跑去吕宋去?”

王崇古这话说的所有人都很赞同,大明就这么个情况,连读书都只读四书五经,连史学都不读,自《春秋》之后,史笔无大伦,只有记事,大明哪来的儒生肯前往吕宋的?

所以王崇古一直很认同张居正整饬学政,不仅仅是张四维被何心隐、曾光之流的邪说所蛊惑,不整饬学政,肯做事的都没几个,富国强兵,根本就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做事是要人去做的,遴选人才不搞好,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戚继光脱离了遴选出来的优质军士,也不能打胜仗。

“有人会去的。”海瑞非常确信的说道。

“哦?”王崇古疑惑的问道:“什么人去?”

“举人,大明三次不中式,就不能科举了,多少举人等着当官,却没有职位,只能困于吏员,让他们去,他们是肯定要去的。”海瑞笑着说道:“我就是个举人出身,爬到廷臣的位置上,还是因为当年上了治安疏。”

海瑞从来不否认上《治安疏》,怒斥世宗皇帝修仙给他带来的堪称恐怖的政治资本,他今天能坐在右都御史的位置上,做了总宪而无人反对,光明正大的坐在这里,鉴定科道言官是否有骨鲠正气,都是当年的诤谏。

而去吕宋任事,也是一种政治资本。

“很好!”王崇不住的点头说道:“确实,大明还能缺了当官的人?很好,我的目光只看到了进士,没看到大明无数的举人。”

每一科会试,参加会试的超过了四千人,而进士额定有300多人,而每一次科举的举人为1280人。

洪武三年,乡试额定举人数量为470人,宣德元年定额为550人,正统五年为760人,景泰四年为1145人,到了万历二年为1287人。

两百年的时间,举人越来越多,科举越来越卷了。

“若是能特赐恩科进士,必然趋之若鹜,怕是整个吕宋都是举人了。”海瑞接着说道,提出了一种鼓励的方法,特赐恩科进士。

大明有三种进士,第一种进士及第,就是科举的前三名,为第一甲;第二种是进士出身,就是二甲;第三种为同进士出身,三甲名录。

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是进士出身,馆选入翰林院,是庶吉士;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进士是第二甲87名,没馆选入翰林院,所以他想要入阁很难;而方逢时是嘉靖二十年第三甲31名就是同进士出身,连馆选的资格都没有。

高拱、王崇古和方逢时是同榜,都是嘉靖二十年。

而海瑞所言的特赐恩科进士,也是一种出身,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是柳永柳三变了。

柳永屡试不中,考不中进士,只能流连于青楼之中,靠写词为生,但是他还是很想考的,景佑元年,宋仁宗亲政了,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终于成为了特赐恩科进士。

大明没有科场沉沦之士,因为大明考三次考不中就不让考了…

所以放到大明的语境之下,特赐恩科进士,就是有大功者特别赏赐一个皇帝格外开恩的进士出身。

“这个法子好。”张居正将海瑞说的抄到了自己的题本上,这玩意儿用到改土归流上,也是大招中的大招!好用的很,能够调动积极性的法子,那真的需要细心留意才是。

“那么等殷部堂回京之后,再细细商议吧,我也愿意相信,殷部堂不是大明的敌人。”张居正当然希望殷正茂不会变成大明的敌人,吕宋能够变成大明的布政司,平稳落地。

张居正写好了浮票,大致拟定了接见殷正茂的若干问题,这需要看面圣的具体结果,然后做出各种相应的准备,若是殷正茂入京连臣子礼仪都不遵守了,那大明应该做的就是备战威罚,而不是庆赏了。

王崇古开口说道:“惠潮参将魏宗瀚、王如澄,及碣石把总朱相,俱论死。”

“我诚知国朝振武之必然,但是这两个参将和把总论死,亦为振武之长策。”

王崇古作为刑部尚书,把三个武将论斩,这是个陈年旧案了,也算是疑难案件,已经好多年了,迟迟没有定论。

王崇古开口说道:“隆庆二年五月,已经被招安的海寇曾一本复叛,杀澄海知县,焚潮汕百姓,十月,曾一本入寇雷州,参将魏宗瀚、王如澄,把总朱相,见死不救,坐看会城(东莞)守备李茂才孤军奋战数十日,城破李茂才战亡,东莞百姓惨遭屠略。”

“李茂才、李节、林清等人战亡,海寇焚戮,会城(东莞)溃败,而魏宗瀚等望风而逃,相继退走,致使海贼遂横行海澳中,会城之败,其祸盖尤烈。”

王崇古把这几个人犯的错简明扼要的告诉了一番。

这就是当初殷正茂要招降林阿凤不得不出海的原因,再把林阿凤留在广州,岂不是又要搞一个曾一本出来?所以殷正茂直接把林阿凤约束到了吕宋的范围内。

这个曾一本被朝廷招安,而后复叛,聚集红毛番、黑番、倭寇、亡命之徒横行无忌,直到隆庆六年,才被俞大猷给击败,最后被抓,枭首示众。

而这两个参将和把总的作为,大约总结一下就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迂回包抄其徐如林,劫掠钱财侵略如火,三杯两盏难知如阴,升官发财动如雷霆。

“为何现在才论死?”朱翊钧不明所以的问道,按照大明兴文匽武的烈度,这三个武将,隆庆二年犯的错,居然被收押到了现在?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说道:“陛下,现在可以杀了。”

“以前为何不能杀?”朱翊钧仍然不甘心的追问道。

“陛下,别问了,别问了。”王崇古仍然坚持不肯说。

“究竟为何?大司寇为何忌讳莫深?”朱翊钧继续追问,他今天还真的要问个明白。

万士和见王崇古死活不肯说,想了想说道:“大司寇这有什么不能讲的,文华殿内,不就是议事的吗?这三人都托庇于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而王世贞,号称复古七子之首,主盟文坛魁首罢了。”

朱翊钧听懂了,不住的点头说道:“原来是姑息啊。”

“王世贞不是郧阳督抚吗?他主盟文坛?好大的名号啊,先生都不敢号称主盟文坛。”

复古七子之首,这个名头朱翊钧非常不喜欢,复古崇古蔚然成风,连高拱都不赞成这种做法。

“张宏,你找找王世贞去年上的地震疏,朕对那本印象深刻。”朱翊钧对王世贞的印象不深,唯独记得有这么一本奏疏。

张宏很快就把奏疏找了出来,朱翊钧看了半天,眉头紧皱的说道:“王世贞真的是文坛魁首吗?儒家经典包括了占卜的学问吗?他说他详细参阅了西汉时候的占卜大师京房的占卜之说,认为去年湖广地震,是因为臣道太盛、坤维不宁所致。”

“陛下子不语怪力乱神。”张居正有见过这本奏疏,吕调阳贴了张空白浮票,视为弹劾张居正的奏疏,皇帝就画了个x,朱翊钧其实当时也没当回事儿,就觉得这是个贱儒,在牵强附会。

哪怕是把地震归咎于地龙翻身,那也是自然现象,说是张居正当国导致的地震,张居正是氢弹吗?埋在地底下爆炸了能引发地震?张居正得多大的当量,才能炸出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来?

王崇古忌讳莫深的样子,让朱翊钧理解了王世贞的号召力。

“他都能当文坛魁首,这文坛能好的了才怪咧。”朱翊钧合上了王世贞的奏疏,这地震疏,臭不可闻。

王崇古这才解释道:“这三个参将托庇于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而这个王忬呢,又被严嵩给冤杀,隆庆二年的时候,王世贞和他弟弟上京告状,为自己父亲喊冤,先帝为王忬平冤昭雪,所以这三个参将便不能杀了,一直拖到了现在。”

朱翊钧看向了谭纶问道:“大司马以为呢?”

“三个人早就该死了,若非殷部堂、俞龙等人处置得当,曾一本的海寇不知道要闹多久,不是这三个家伙见死不救,广州倭患,也不会闹得这么凶。”谭纶十分肯定的说道。

“王世贞和大司马、戚帅的关系不错,听说戚帅还送了把宝剑给王世贞。”王崇古见谭纶不给这三个武将说情,反而落井下石,有些奇怪的问道。

这两个参将一个把总,之所以一直没有论斩,除了这三人皆为王忬举荐之外,王忬平反的大势不能论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这王世贞和谭纶、戚继光的关系极好,而且还跟张居正是同榜。

所以王崇古不想说,陛下一直追问,万士和才说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人物,王世贞。

“谁送他宝剑了?谁说的?”谭纶一愣,他自己怎么不知道自己跟王世贞关系很好这件事?

王崇古沉默了片刻说道:“他自己说的,还写过一首戚将军赠宝剑歌。”

“剑?这件事啊,隆庆二年,王忬平冤昭雪后,我同戚帅、汪道昆三人,的确前往拜见恭贺,就是份儿贺礼,这不都是人情往来吗?大司寇和杨太宰当初结为亲家的时候,我们也送了一样的贺礼。”谭纶想起来了,确有其事,大家都送贺礼,但是王世贞特意把戚继光的剑拿出来写诗,就非常有趣了。

大家平日里圈子不同,哪里知道王世贞借着那把剑弄出一种这样的假象来。

“坊间还传闻我儿子和张四维的女儿结了姻亲,成为了亲家,我还想问这谁传出去的谣言。”马自强十分无奈的说道,最近有不少传闻,说马自强的儿子跟张四维的女儿早就结亲,张四维和马自强是儿女亲家了,夷三族会夷到马自强的头上。

马自强都一脸的莫名其妙。

“没有吗?”王崇古惊讶无比的看着马自强说道:“你和张四维不是儿女亲家?”

“我儿媳妇的确是姓张,但那是同州张氏,不是蒲州张氏!”马自强惊讶无比的看着王崇古说道:“你为何有此一问?”

王崇古叹为观止的说道:“张四维跟我说的,我那时候在西北主持流民安置,没工夫顾忌他,他跟我说他把女儿嫁到了你们家。”

有些账是不能对账的,这就是收支复式记账法的威力,有些事一对账就露馅儿。

三娘子但凡是把过往的账目拿出来,给大明朝廷对一对账,族党在中间到底搞了多少幺蛾子事,就一目了然了。

王世贞拿着戚继光人情往来送的贺礼,写了一首诗,搞得好像他王世贞和戚继光关系莫逆,而张四维直接编排了自己和马自强是儿女亲家。

戚继光人在西北,自然不能亲自反驳,但是马自强人都傻了,他家儿媳妇到底是哪里的,他不知道?

万历二年的时候,他儿子马慥入京科举之前,就已经有婚约在身,当时马自强人在老家丁忧守孝,一直到万历三年马自强丁忧结束,儿子才完婚。

朱翊钧满是玩味的看着所有廷臣,这就是大明,一个信息不能有效流通的年代,信息本就不能有效而顺畅的流通,占据了信息流通渠道的权豪们,再故意渲染造谣,便是真假难辨了。

大明国事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加上这种刻意的编排,就显得更加混乱不堪。

涉及到了马自强的身家性命,缇骑早就查明白了,马自强的儿媳妇,是同州张氏,而不是蒲州张氏。

张居正写好了浮票,交给了陛下朱批,这三个人早就该死了。

七月初五,朱翊钧在文华殿偏殿,接见了吕宋总督殷正茂。

殷正茂在前日到达通州,沐浴更衣后,昨日到会同馆驿,焚香后等待召见,即便是殷正茂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当他入宫,看到了不远处的工地时,依旧是瞠目结舌。

殷正茂百感交集,内心可谓是五味成杂,大明的中轴线建筑,在嘉靖三十六年被焚毁,到嘉靖四十一年复建完成,这刚刚十多年,就又被烧的一干二净。

“宣泗水伯、兵部尚书、吕宋总督殷正茂殷部堂上殿。”小黄门大声的喊着。

殷正茂一步步的走进了文华殿偏殿,甩了甩袖子,恭恭敬敬的行了五拜三叩首的大礼,大声的喊道:“臣殷正茂,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殷部堂免礼。”朱翊钧平静的说道。

“谢陛下。”殷正茂站起来,看了看小皇帝,和他印象里的那个小胖墩,完全不同,现在的小皇帝看起来有些壮,英气十足。

朱翊钧也在打量着殷正茂,额头阔、鼻准大,鼻翼横阔,看起来颇为洒脱豁达。

符合朱翊钧对带兵文人的刻板印象,殷正茂和谭纶的气质是高度相似的。

“殷部堂,当年先生询问,朕说等殷部堂回京后再说,现在殷部堂回京了,这些问题就不得不问了。”朱翊钧平静的问道:“都说殷部堂贪,当年殷部堂在两广弄到的钱,都去了哪里?”

殷正茂俯首说道:“全用于养兵了。”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撤退转进其疾如风,啧啧,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小说: 低调重生 佞妻 重生之良缘天定 三国第一妹控 恶毒女配大逆袭:邪魅大小姐 寨主嫁到 带血的麻糖 异世明皇 风月龙神 回到南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