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太子对这位苏丹有所了解,这才能派人过去有的放矢。
易卜拉欣没啥主见,帝国的事务几乎被大臣、将领、内侍甚至后邸的美女们把持着。
若是自己身边的一圈人对一件事都说好,对易卜拉欣来说,那便是真的好!
时至今日,帝国的边境东临波斯,南至印度洋,西到北非与大西洋的结合部,向北更是快要兵临维也纳。
可以说版图已经大到消化不良的地步了,继续对外扩张,不论是易卜拉欣本人,还是文臣武将,对获胜都没太大把握。
在没有先进武器的帮助下,对阵西欧的军队时,帝国想要取胜便只能依靠战斗力最强的禁卫军。
连禁卫军都难以战胜的敌人,其他部队拉上去也是白费,这也不是主观臆断,而是通过实战检验过许多次了。
固步自封,维持现状的话,帝国的税费来源便失去了新的增长点,久而久之便会因为战争的消耗而告罄,甚至威胁到帝国的存亡。
易卜拉欣不是个明白人,但身边不乏明白人。
想要确保帝国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钱财,要么在战争中获胜,通过新的占领地来大赚特赚。
要么就要在帝国境内开源节流,对于前者,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后者,没人擅长此道。
开凿双海运河,恰恰满足了帝国上下的诉求。
因为只要工程启动,所耗费的钱粮中的部队便会落到一些人的口袋里……
运河本身对帝国的作用和意义更是毋庸置疑,有了这条运河,便可以实现两线调兵了。
最重要的是,这笔钱并非是没有回报的,反而是能够得到丰厚且长期的回报。
大明特使赵光抃献上了有对比航线标注的世界地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走运河与绕行南非好望角的区别,相差三天以上的航程。
有了运河,哪怕西方商船不会走这条路,大明去罗马与法国的商船也会走近路,所以奥斯曼这边根本不愁没客源。
每艘船收取一千两的过路费,每年一百艘便是十万两,一千艘便是一百万两。
开凿运河的总投资不过一千万两,十年足以收回成本了,剩下的便都是净赚了。
这条运河由于其独一无二的战略意义,还隶属于苏丹直接控制。
易卜拉欣在看过明帝国太子提出的运河项目计划,又听了一圈人的强力推荐之后,便欣然应允了。
这一圈人都指望运河带来丰厚的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