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母给陆运选的姑娘叫林芝芝,姑娘十八岁,水灵灵的一朵娇花。相看的时候,陆运一眼就相中了。反倒是林芝芝嫌他年岁大以及是二婚不乐意,在家里人一再劝说下才答应。
林芝芝一松口,两家立即就定了亲,婚期是安排在农历三月初六。陆二嫂回不去,她要回去面店就得关门了。小本生意,店铺关门十多天客人以为你倒闭以后不来了。
陆红军本就准备开春回老家一趟,听到陆运婚礼在十天后就跟陆红军商量了下。陆二嫂不能回去陆家宗肯定要回的,不然说不过去。
等买好票,陆二嫂就买了个金镯子让他带回去,叮嘱他婚后第二天给新娘子,是她这个当婆婆给的见面礼。
陆二嫂对三个儿子那是尽量一碗水端平。在陆家宗陪着陆红军回老家的当晚她去了家属院,一是看望三个孩子,二也是补麦子一个金手镯。
麦子看到金手镯忙拒绝,说道:“娘,这我不能要。这些年都是你操持这个家,你都没给自己添置点首饰。这金手镯你留着自己戴,我要的话让山子买就是。”
这女人嘛有谁不喜欢金首饰,不仅值钱还体面。只是她天天不是在店里忙活就是在家带孩子,也用不上就没买。
陆二嫂将金镯子放到她手中,说道:“我给老二媳妇准备了,以后涛子的媳妇也会给,怎么能独独漏下你?赶紧拿着。”
听到这话,麦子才将金镯子戴上。
大麦的妈妈跟陆二嫂打了招呼就进厨房忙活了。到这儿要洗衣做饭带孩子,她也是从早忙到晚,但比在家下地干活要轻省,除此之外一个月还有六十块工钱拿。六十块工钱,三十块钱寄回去贴补两个儿子,剩下的自己存着。
陆二嫂抱着囡囡,问道:“最近有没有给你姑姑打电话?”
大麦摇头说道:“姑姑那么忙,没什么事不好总去打扰她。”
这想法也不算错,可问题是陆家馨远在港城平日也没法走动。陆二嫂说道:“家馨对顾女士那么好,你们每个周末带着孩子过去看望她,也顺便了解下她的情况。若那些保镖或者护工不作为,你就可以告诉你姑姑。”
大麦点点头说道:“前两个星期山子过去了,她们将老太太照顾得很好,所以就没给姑姑打电话。”
陆二嫂觉得儿媳妇做得很好,就山子那性子没这么细心:“麦子,跟家馨通电话的时候,多跟他们说说几个孩子。你跟山子都没念什么书,家馨读书多又见识多广,孩子的学习问题多跟她讨教准没错。”
有了这个面店,几个孩子念书的费用是不愁的。只是他们全家没一个念过书的见识也有限,等孩子大些不知道怎么教了,这方面家馨擅长。
见麦子有些犹豫,陆二嫂说道:“儿媳妇,要你们以后碰到难处可以不跟家馨张嘴,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但孩子念书是大事,一定得多问问家馨,这可是事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
顿了下,她说道:“麦子,陆平当初大专毕业不准备读了,是你姑姑激励他考研的。考上研究生又鼓励他毕业申请留学,还承诺只要被国外学校录取费用她全都包。先不说留学的事,研究生比大专生高了两个台阶,以后进了单位福利待遇都天差地别。”
“还有陆安,头年大专都没考上,你大伯母要他进你大伯单位办的学校,念完后进铁路局上班。你姑姑跟他谈过以后支持他去复读,你大伯跟大伯母也就没反对,一年后考进了公安大学。等陆安大学毕业一分配就是干部,比当个铁路工人强多了。”
“我听你大伯母说,有陆平跟陆安的例子在前,陆璋跟珍珍现在念书都很刻苦,还说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能。”
麦子倒不知道两个小的这么刻苦,是受了上头链两个哥哥的影响。
陆二嫂说道:“开面店虽然赚的钱比上班多,但很辛苦,还没几个人看得起我们。可念了书进了单位上班,不用起早贪黑还很体面受人尊敬。”
这些话深深地打动了大麦,她自己苦点累点没事,但不希望子女也跟他们夫妻一样累:“娘,我听你的,以后多跟姑姑联系说说孩子们的事。”
看她听进去了,陆二嫂就聊起了陆大伯跟大伯母。因为有事可干,陆大伯现在吃嘛嘛香,身体比以前好了很多。
三日后陆红军回到老家。因为提前告知了陆大伯,所以陆家耀带着陆运过来接他。
到村口发现许多人来迎他,其中族里辈分最高的两位长辈都来了。不仅如此还放鞭炮迎接,上次回来都没这么高的规格。
辈分最高的七叔公握着他的手,说道:“红军,你生了一个好女儿,光耀我们整个陆家门楣。”
陆红军在看到这么多人迎自己,就知道是沾了女儿的光。他笑着说道:“可惜家馨忙,不然这次就让她跟我一起回来了。”
七叔公说道:“家馨那么多事要忙,现在没要紧事就不要叫她回头来了。等到明年祭祖的时候,到时候得将她叫回来。”
陆红军可不敢接这话,他做不了陆家馨的主:“七叔,祭祖前我会通知她的,没要紧事会回来。”
这意思,若是有要紧事就不能回来。
陆大伯想着家馨不乐意捐钱修建祠堂,他笑着岔开了话题:“老三,赶这么远的路吃不好睡不着吧?你大嫂在家做饭,咱们先回家吃饭,有什么话晚些再说。”
七叔公人老成精,听出了这推脱之意:“你这坐了几天车是都回去好好休息,明日咱们再好好唠。”
一行人簇拥着陆红军到了陆大伯家,然后都散了。
等族里的人都走了以后,陆大伯才问道:“老三,你回来家馨有说什么没?”
陆红军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家馨脾性你应该了解,她不乐意做的事谁也不能勉强,不然就翻脸。”
喜欢重生1983:从夺回家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