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东之所以要问马支书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只是在试探他的决心,或者说野心。
但很可惜,他的野心并不大。
所以注定也无法承受更大的压力。
一个人若是想要指点江山,就必须先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气魄,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李亚东虽然有办法让大龙村彻底变个模样,却不想强加给别人不需要的幸福,因为那未必是幸福。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村庄集体致富的例子多不胜数,最出名的要数“大邱庄”和“华西村”。
一九八五年吴仁宝大概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禹庄主却已经把大邱庄弄得风生水起,可惜庄主大人太过跋扈,最后飘了,下场算不上好。
他们的经验原本都可以借鉴,如果马支书是一个有远大报复的人,李亚东肯定会倾囊相授,但他的期许是好的,胃口则未必。
“既然这样,你抽个时间把村民们召集一下,再准备一口锅、一壶油、一盆面、适量糖、适量盐。”他想了想后,于是说道。
“啊?这……是要干嘛?”马支书不明所以,看这节奏是要搞会餐啊,跟他的话题完全不搭边嘛。
李亚东看了他一眼,说道:“你不是想吃得饱穿得暖,一个礼拜能吃次肉,孩子上学不用愁,看病有钱医,家里最好还有部电视机吗,那就按我说的去做,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能实现。”
“真的?”马支书眼睛都瞪直了,只感觉脑子有点不好使,为什么他视为可以奋斗一辈子的目标,放在对面这个年轻人眼里,就好像挥挥手就能解决一样呢。
人的本事真能大到这种程度?
“是真是假,试过之后你就知道了。”李亚东吃完碗里的最后一口菜后,也就准备起身告辞了。
以他的视野来看,这个年代可以发财致富的门路实在太多,无非就是发小财还是发大财的问题,既然马支书的要求不高,他也就懒得折腾,随手教会村民一门手艺,足够达成他们想要的那种生活。
下午闲来无事,李亚东又背着铁夹子上了山,再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凡有了收获,都有可能演变成兴趣,如今他就发现了个中趣味,也明白了他三哥为什么热衷此道。
西北大漠这边的山岗都比较光秃,高大的树木非常稀少,最多的就是杂草,茂密处甚至掩盖了地面,他弄了一根木棍探路,担心一不下心掉进坑里,那可就不好玩了。
漫山遍野的晃悠了一圈,村子周边的山货大概正如刘老汉所说,算不上多,找了一下午新的兔路也就发现了两条,无奈之下,他在这两处下了两个铁夹子,其他四只又放回了昨天的老地方。
结果第二天,幸运女神没能眷顾他,只收获了两只兔子,四处老地方全部落了空,动物也是有灵性的,或许智商不高,但与生俱来的规避危险的本能还是有的,兔子们发现有兄弟折损在某处地方后,短时间内怕是不会再从那里经过。
这倒是李亚东之前不能确定的事情,如今实验证明了推测,也为了他之后的捕猎带来了困难。
回到窑洞,因为有了昨天的大收获在前,所以再次得到两只兔子,大家虽然依旧兴奋,但足以克制住情绪。
早餐是小米粥加烙饼,由大家公认为厨艺最好的陶露掌勺,对此,李亚东只是呵呵一笑,反正你做他就吃,也没有大展身手的意思,实在是条件太差,懒得拾掇,作为一名资深大厨的他总归有些追求,家伙什不齐全实在不怎么想动。
“上午有空?孩子们都想再听你的课呢。”苏薇捧着饭碗走过来。
他们甚至连吃饭的餐桌都没有,每次开饭都是各人盛在碗里,抱着到处晃悠。
“大概没有。”李亚东想了想,回道。
“你上午不是不出去吗,还能有什么事?”
“如果没猜错,等下应该有人过来找我。”
“哦?”苏薇有些不明所以,心想这异乡他处人不识路不熟,莫非你还有什么交情不成,谁会来找你呀。
可这想法刚生出来不久,就看见黄泥巴土路那边跑过来一个人,一边跑着,一边还挥手示意道:“李老师,都准备好了,就等你了。”
李亚东点了点头,三两口喝完碗里余下的粥。
“干嘛去?”苏薇不解,看马支书的模样还挺兴奋,八成有什么好事。
“去教他们发财致富啊。”李亚东半开玩笑的说道。
“带带我?”
“走啊。”
苏薇呵呵一笑,也就随口一说,她肯定是没空的,和其他社员们不一样,她还有另一项工作,给村里的小马老师搞培训。
他们毕竟在这里待不长久,算算时间最多还有半个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实在有限,倒不如尽可能的先提高他们老师的水平。
大龙村的村委会李亚东来过一次,也是一个背靠山岗的院落,就是占地面积稍微大点,此时院子里已经坐满了人,上百人的规模,之前一路走来发现村里几乎都空了,想必人都聚在了这里。
老乡们应该是自带的板凳,排成队形坐好,在他们前面燃起了一堆篝火,两旁搭着木头架子,上面吊着一口大铁锅。
大火熊熊燃烧,在这酷热的天气里什么滋味就不用提了,不过大家全都安静的坐在位置上,想必之前马支书已经嘱咐过一些事情,纪律性很好。
火堆稍远一点的地方有张长条桌,上面备好了油、面、糖、盐。
“大家鼓掌,欢迎李老师来为我们讲课,这可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大好事,都要好好听着。”
马支书带头拍手,底下顿时传来一片掌声,他也就是这么一说,其实到现在为止,都没搞清楚李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亚东笑着对大家点头示意,径直走到长条桌前,却没有先动手,而是望向底下的乡亲们问道:“西北这边有一种小吃,叫作麻花,在场有人知道吗?”
是的,他之所以弄出这番架势,就是为了教大家制作麻花,日后古城周边一带可是中国麻花的主要生产地,但这个年代有没有发展起来,或是说有没有普及到大龙村周边来,李亚东就不得而知了。
麻花相传是一道宫廷小吃,后流传至民间,大文豪苏东坡就曾有首专门赞美麻花的诗,名为《寒具诗原文是:“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鲁迅也曾在《而已集·拟豫言》中写道:“茶店,浴堂,麻花摊,皆寄售《现代评论》。”
这款小吃的由来以无从考证,但历经至少几百年时间犹在,即便是在三十年后,仍然受众颇多,就足以说明它的商业价值。
李亚东私以为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根麻花完全具备征服老百姓味蕾的实力,况且历史证明这一地区的人们喜食麻花,那么,凭借这门手艺养活大龙村区区上百号人,又有何难?草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