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驾驶舱里的电脑能够准确识别出驾驶员的指令,并且及时作出反馈,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同样也需要设计出相当复杂的操作系统。
不是指装电脑里那个,而是操作整个泰坦的系统。
这东西就是成本的大头了,毕竟一个个电子元件、线路、机械传动结构之类的玩意都是钱。
但是换成外骨骼式的就简单了,几根金属液压连杆,一套受力感应反馈模组,齐活。
和标准的泰坦比,采矿型泰坦一台加在一起的成本,还没标准泰坦一个驾驶舱来的贵。
可这也是它的优点。
这东西设计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矿场的采矿效率,也就是说让矿工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开采出更多的矿石。
那台八条腿的采矿型泰坦原型机确实效率优秀,一台可以有最终定型的采矿型泰坦的两倍工作效率,但这却是建立在五倍的制造成本,以及需要专业的泰坦驾驶员的前提下的。
专业的泰坦驾驶员虽然一直都有在培养,甚至于在科研中心附近还兴建了一座培训基地,但人数并不多,仅仅只比目前制造出来的泰坦总数多那么一点点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让宝贵的泰坦驾驶员去干挖矿这种工作的。
最优解的情况应当是直接将采矿型泰坦配给基层矿工,直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所以两相对比之下,采矿型泰坦为什么会做的这么丐版,也就很好理解了。
不过陈新对此倒是有些不太满意,这倒不是说他对采矿型泰坦的设计思路有什么不满,而是觉得可以再改进一下。
问研究员要过了一台正在测试的采矿型泰坦,他自己坐了上去,试着操纵了一下,和之前坐过的原型机也进行了对比。
不得不说对比着实强烈,驾驶的舒适感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然,总体来说,采矿型泰坦还算是凑合,虽然驾驶室……不,那只能叫驾驶位,驾驶员完全裸露在外可称不上是个“室”。
虽然驾驶位的舒适感不足,而且完全裸露在外,但考虑到矿工的工作环境是在地下几百米的井下,这种简便的设计倒是没太大问题,就算是露天矿场使用,只要工人身上穿好防护服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简陋的外骨骼也易于操纵,只需要一两天时间的培训就能够完全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只是对于这玩意的采矿效率,陈新觉得还是可以提升一下的。
只有一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