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盯着舆图,从破碎的西方,转移至中亚,最终落在了西疆。
朱允炆凝眸。
十月的风开始吹冷天下,可依旧没有吹来瓦剌的确切消息。
马哈木如同一匹蛰伏的饿狼,在窥视过嘉峪关而不得之后,便转向哈密等地,然后消失在了天山以北。
西疆都司派遣了一批批斥候,可依旧没有找到瓦剌主力的方位。
朱允炆并不责怪平阳伯瞿能,西疆那一片地方实在是太大,隐藏个几万人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何况这批人还全都是骑兵,说跑就能跑。
距离太过遥远,导致情报传递的速度很慢,这对于大明的统治不利。
朱文奎坐在桌案后翻阅文书,看过一本文书之后,提笔在另一纸上写下处理意见,然后将纸张夹在文书之中,搁在一旁,继续翻看下一本,当看清楚具体的内容时,朱文奎不由抬头看向审视舆图的朱允炆,起身道:“父皇,这里有一份郑和水师的奏报。”
朱允炆看着舆图,平和地说:“念吧。”
朱文奎至朱允炆一旁,展开文书念道:“臣郑和于定远行省顿首,哀告陛下。九月二十三日,水师所部朱能、徐安与阿伊努人安藤川、安藤弓合兵一万,朱能部自西面入武藏,阿伊努人自北面入武藏,夹击隐于关东山地的倭军余孽。”
“因情报失误,山路不熟,朱能部未能与阿伊努人按期会合,阿伊努人受倭军伏击,其首领安藤川、安藤弓合军士四千余人战死。阿伊努人损失惨重,八千主力至今已剩下不到两千。安藤执与毛野暂领阿伊努人,因部落损失惨重,将不参与后续作战。”
“安藤川,阿伊努人威望最高的领袖,他之陨落,是阿伊努人的损失,也是大明与阿伊努人联合作战的巨大损失。臣郑和恳请,赐安藤川、安藤弓等封号……”
朱允炆微微皱了皱眉头,侧身看向朱文奎:“这件事你如何看?”
朱文奎见朱允炆目光深邃,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书,慎重地说:“父皇,儿臣想,阿伊努人主力全部被伏击牺牲,我们应该表示遗憾,并将此事做大,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以感谢阿伊努人为解决倭军付出的努力。”
朱允炆淡然一笑:“没了?”
朱文奎微微偏了偏头:“至于阿伊努人如何被伏击,如何被全灭,父皇,这种事没必要说吧……”
朱允炆走了过去,伸手弹了下朱文奎的脑门:“就你话多!”
朱文奎委屈不已,这可是你让我说的,怎么能打我?
虽然郑和的文书上说阿伊努人是被倭军伏击,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朱允炆并不打算深入追问。至于为毛倭军被打到山里成了游击队还能干掉几千阿伊努人这种事,也只能说倭军实在是厉害,一个挡十个的那种。
对于个人来说,过程有时候很重要。但对于国事而言,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结果达到了目的,才是最关键的。
阿伊努人的首领死了,大明必须厚恤,将剩下的阿伊努人当做自己人一样照顾,那什么,送大明的衣服过去给他们穿,送大明的锅碗瓢盆过去给他们吃饭的家伙,送点大明的书籍过去,让他们学习大明的文字,要全方位的关怀,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的牺牲。
至于阿伊努人是不是想要地盘,没关系,可以给,分地种田就是了,反正人少,一个人给你们二十亩地也没问题。
不需要强硬的融合,以大明文化的吸引力,他们会逐渐认可大明,并成为大明的一份子。
朱文奎看向舆图,对朱允炆说:“父皇,定远行省远在海外,朝廷当真可以控制得住吗?如此远的距离,一旦那里出了点事,或是有人割据地方,对抗朝廷,当如何是好?”
朱允炆笑了笑:“骆冠英的忠诚无需怀疑,至于骆冠英之后是不是会有野心,那就需要看你的本事了。孩子,想要控制好广袤的疆域不丢寸土,真正要做到的是国强民富。唯有国强,手中握着强大的力量,方可解决所有武力上的问题。”
朱文奎依旧担忧:“可纯铁船已经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朱允炆摆了摆手:“这世上哪里有不可战胜的存在,孩子,铁船也会损毁,也会沉没。二炮局研究出来的狙击子弹你是见过的,那东西可破穿一定距离的薄铁甲,当用于毁灭铁船的神机炮炮弹研制出来之后,你会发现,铁船一样不堪一击。”
“科技是没有尽头的,火器的威力也是没有极限的。虽说目前传统火药未必能支撑起如此能量,可你要相信大明的匠人,他们会找到更强大的火药配方。而这些最强大的武器与力量,将始终握在朝廷手中。”
“强干弱枝,始终都是王朝统治不可绕过去的事。大明要走的是强干强枝,朝廷手中握着的力量,始终以代差的方式,强于地方上的力量,这是稳固统治的关键。哪怕是地方出了乱子,火器的代差会帮朝廷解决所有敌人。”
朱文奎放松下来。
父皇说得对,只要自己拳头够硬,只要自己不丢了人心,朝廷始终都会稳固如山,哪怕一些地方地动山摇,也无法动摇朝廷的根基。
火器的代差吗?
这倒是不错的想法。
地方上用虎蹲炮与神机炮,等再过个几年,二炮局便可以研制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神机炮,哪怕地方上作乱也作不起来,你火器只能用三五里,可朝廷火器能打十里,十五里,配合飞天与了望技术,配合斥候与民心,躲哪里都是挨打的份……
朱文奎看向舆图上的西疆与北面草原方向:“父皇,政令不通达也是个问题吧,若燕王打败鞑靼,瞿能打败瓦剌,朝廷当真能控制辽阔的草原吗?若是不能,岂不是每隔十年,就要一次远征?”
朱允炆转身走向桌案后,坐了下来:“疆域越是辽阔,政令越需要通达。金陵城外的轨道已铺设完成,匠学院那里已经在进行最后的火车攻关,用不了几个月,你将会看到一条控制疆域的新道路。”
朱文奎惊喜不已:“父皇是说火车即将研制出来?”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
蒸汽机在船只上的成熟应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将蒸汽机搬到火车上已经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
虽然火车设计、优化与改进还需要进行,但蒸汽机火车一定会出现,并成为一种运载货物、人力的新方式。
没错,修铁路的成本是巨大的,但大明需要铁路,需要用铁钢的骨架串联起东南西北。
混凝土道路只是解决了平坦问题,让政令通达不需要被天气太过局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速度问题,而铁路将解决这个问题。
虽说大明现如今的冶铁量无法支撑起庞大的铁路计划,但随着四方战事的结束,大批大批俘虏的送达,铺筑铁路、扩大铁矿与煤矿开采量已不再是不可行之事。
换言之,朝廷需要提前规划,准备铁路事宜了。
按照朱允炆的打算,大明并不需要过于强调将铁路修到最北面,最西面,最南面,就以北平来说,那里是大明未来的中心,但以北平为核心的铁路,只需要向南对接金陵,然后对接东北沈阳、西北大同等地便可,并不一定要将铁路一口气修到和林或捕鱼儿海去。
大明要的是控制力,只要保证大明军队主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战场,输送到战斗前线,剩下几百里路程,乃至上千里不好修路的地方,明军一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前进。
铁路的存在,在于更快速的物资转移与人员转移,只要保证了这一点,就能保证大明王朝的控制力可以抵达边疆任何一个角落。
至于未来百年,是不是需要将铁路铺筑到更远的地方,那不是朱允炆需要考虑的事,是朱文奎的事,甚至是朱文奎的孩子考虑的事。
朱允炆看向朱文奎,欣慰地说:“经过宫廷之乱后,你变得更是成熟,也懂得考虑长远之事了。等四方战事平定之后,就由你来组织迁都事宜吧。”
“我?”
朱文奎有些惊讶。
迁都事宜庞杂繁复,不是简单可为之事。再说了,迁的是国都,自然应该由皇帝来组织与安排,自己一个太子接手这种事并不合适。
朱允炆看出了朱文奎的犹豫,笑道:“朕最近有些疲倦,这种事交给你最好不过。”
“儿臣领旨。”
朱文奎想了想,还是答应下来。
杨士奇、解缙、夏元吉等人听闻太子将组织迁都事宜的消息之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段时间里,朱文奎基本上是与朱允炆一起办公的,一些文书的批阅也是朱文奎拿的主意,朱允炆甚至连一个字都没改动。
解缙等人都明白,朱允炆这是在努力锻炼太子。
事实上,太子朱文奎表现出了非凡的政务处理潜质,他虽年少,可经历的事不少,尤其是经过代王之乱后,他变得更是内敛,更是沉稳。
朱文奎开始更多接触大臣,但对于五军都督府的事,一概推给朱允炆决断,朱文奎是个聪明人,很清楚自己的底线在治国,而非治军。
事实上,朱允炆也没有放手过军权,这是不容触碰的底线。
「感谢踏雪横行打赏,惊雪谢过。」
喜欢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