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独治大明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帝指棉花,一树千获

第一百四十七章 帝指棉花,一树千获(2 / 1)

刑部尚书杜铭等人不由得暗叹一声,对李嗣生起几分敬意。

虽然李嗣所倡导的做法很得罪人,但朝廷若能堵上这两个大口子,确实能传达朝廷治盐的决定,接下来清除盐弊才会事半功倍。

只是李嗣主动提出停止京官食盐,恐怕今后的名声是真的要臭了,甚至会被一些小肚鸡肠的官员有意鸡蛋里挑骨头。

朱佑樘能感受到李嗣是站在解决政弊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当即便做出决定道:“京官食盐非太祖定制,今亦闻时有京官解盐回程沿途售盐,这个口子确实是要补上。”顿了顿,便是望向李嗣道:“本朝的俸禄不高,亦不能让你做了恶人,那朝廷给官员增加盐补吧!李卿,你回户部议一议,看定额几何为宜!”

由于京官食盐的谋利空间太大,很多官员得到的盐都有节余外售,所以停发的盐定然不可能全额补回来。

只是自己已经给了他们盐补,若是这些京官还觉得吃那口屎更香,那么自己就不用这般客气处事了。看书喇

此次之所以这么做,自然不是要向京官妥协,而是适当提高工资才能让这些空喊口号的官员更卖力干活。

“臣领旨!”李嗣没有想到朱佑樘竟然主动给京官盐补从而减轻自己的舆论压力,便暗自感激地表态道。

经过这边长时间的相处,他知道这位帝王虽然杀伐果断,但对于效忠于他的臣子还是十分的庇护。

自己能够遇上这样的帝王,又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忠效忠呢?

“陛下,王府多在非淮盐销盐区,而他们历来恶食他盐,此事恐引宗室纷扰!”礼部左侍郎徐琼对宗室的情况最为关注,当即便是担忧地道。

“百姓食得,他们因何就食不得?依臣之见,他们其实就是想要侵吞国利,乃食得无厌的蛆虫,楚王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兵部左侍郎何琮对明明腰缠万贯却还要讨盐的藩王心里厌恶,当即便大声地指责道。

朱佑樘对停止王府食盐并没有轻易下决断,扭头望向离自己最近的万安道:“万阁老,你以为如何?”

刑部尚书杜铭等人纷纷望向万安,虽然外界一直称呼万安为“纸糊阁老”,但这位伫立朝堂十几年的首辅又岂可能真是泛泛之辈。

“老臣以为李尚书说得对!这盐法要贯通,当一视同仁,这个口子不宜再开,今以恢复盐税为第一要务!”万安不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但面对朱佑樘的询问都会用心作答道。

朱佑樘看到万安如此表态,便直接决定地道:“既然如此,那便依李尚书所请,停王府食盐和京官食盐,以恢复盐税为第一要务!”

“陛下圣明!”在看到朱佑樘做出决定的时候,哪怕礼部左侍郎徐琼亦是表示拥护地道。

他们八人在这里仅仅是出谋划策,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由天子敲定,何况天子的决定是那般的英明神武。

朱佑樘知道很多事情其实还得依靠自己,便对李嗣叮嘱道:“李卿,清除积引之事,你回户部召开部议,争取明日再拿出一方案,到时咱们在此再集议!”

“臣领旨!”李嗣看到自己刚刚的提议得到重视,亦是暗暗窃喜地道。

刑部尚书杜铭等人默默地交换一个眼色,却是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是处在权力的核心,而今他们简直已经等同于准阁老。

朱佑樘拿起由刘瑾送回来的奏疏,便拿起王越的奏疏道:“扬州的贪墨窝案,可谓是闻所未闻!只是王越在奏疏声称,此案背后还牵扯到朝中重臣,故而请朕再加严查,诸位认为如何?”

此话一出,万安和刘吉忍不住交换一个眼色,而后不动声色地干坐。

“陛下,若是已经掌握到线索,便由王越继续追查此案!不管是涉及到何人,都应当严惩不贷,绝不可姑息养奸!”刑部尚书杜铭显得杀气腾腾地表态道。

“不错,此案若背后有人,自当要一查到底!”兵部左侍郎何琮压根没有得到半点好处,亦是强烈支持地道。

“陛下,此事恐当慎重!若有确切证据自当严惩,但若无实证而进行严查,恐会造成京城百官恐慌,届时不利于施政!”吏部尚书李裕考虑到安定,却是站出来表态道。

“李尚书所言甚是!今扬州城一事已经牵连甚广,一旦朝廷再行严查,必是百官难寑,不利于施政。当然,此案亦不可草草了事,可由王越自行密查,有实据则可除之!”刘吉扭头望了一眼万安,便站出来表态道。

朱佑樘将在场臣子的反应都看在眼里,却是知道扬州能够出现这种窝案,必定跟朝堂的重臣有所关联。

像两淮巡盐御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被拉下水,这事便已经证明有着朝堂的力量在相助,不然一个两淮都转运使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只是还真不宜敲锣打鼓地严查,倒不是他要对这些官员网开一面,而是早已经清楚这般官员的嘴脸。真要进行严查的话,这个京城又有几个能保得住,没准自己面前的官员都要被拖走一半。

朱佑樘不是完美主义者,便进行表态地道:“既然如此,此事不宜大动干戈,那就继续由王越密查吧!”

“陛下圣明!”万安等人暗叹一口气,显得规规矩矩地拱手道。

朱佑樘端起刘瑾送上来的茶盏,便提及另一件事道:“诸位爱卿可知朕在今年的耕藉礼上因何要加种棉花?”

“臣不敢妄测圣心!”身穿一品官服的工部尚书贾俊犹豫了一下,便进行表态道。

朱佑樘捏着茶盖子轻泼着滚烫的茶水,对在场的所有官员淡淡地道:“在这里都别打马虎眼了!”

我……没啊!

礼部左侍郎徐琼愣愣地望一眼工部尚书贾俊,又是扭头望向龙椅上的朱佑樘,心里不由得暗暗叫屈地道。

当时朱佑樘吩咐要加种棉花了,他自然是照办,亦是不敢多问,压根是猜测不透朱佑樘此举的意图。

“依臣愚见,陛下是想要推广棉布!”工部尚书贾俊一直揣摩圣心,当即便将自己的猜想说出来道。

户部尚书李嗣等官员都是有所猜想,但亦是不想百分百确定,故而亦是好奇地纷纷扭头望向朱佑樘。

朱佑樘轻呷一口茶水,便打出正义的旗帜点头道:“不错!去年冬寒之时,听闻京城有百姓冻死,而各地百姓都缺御寒之物,冻死者颇多!朕不忍今年寒冬再来之时,治下的百姓多冻死,故欲择地推种棉花,从而提高棉布的产量!”

“陛下,棉花易得,然织工难觅!熟练的织工要好几年方能出师,而织布易误农活,一匹布花费十几日不等,这棉布费时耗力,实乃贫苦之家能穿之!”户部尚书李嗣虽然感动于朱佑樘的爱民,但还是指出其中的症结道。

棉布终究不是画画写写就能出来,却是需要织工日以继夜地忙碌,最后才能织出一匹。只是织者都不留给自己穿,贫者自然更是穿不起了。

刘吉等人暗自点头,人家花费半个月织出来的布总不可能白送于人,这个工时叠加在棉布的成本之上,乃是贫苦百姓买不起之物。

朱佑樘自然懂得这个经济学原理,便是轻轻地点头道:“朕知晓,棉花扩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考虑该如何让利于棉业,方能致布业兴盛?直至棉布的价格跌下来,使百姓能购得便宜的棉布,而贫苦的百姓都能有衣可穿!”

在他做金融研究员之时,便已经知晓想要发展一个新兴行业,往往一个人或一间企业的力量有限,而最佳的做法是国家政策扶持。

只有国家大力扶持新兴行业,这样才能吸引产业资金和人才进入,从而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后导致成本下降。

以光伏发电为例,最初的发电成本是发一度电赔好几毛,但国家持续几年补贴扶持后,结果发电成本降到火电发电之下。

若是没有当初的国家扶持,逐利的资本压根不可能介入,自然就不会有后面的技术升级,那么成本降于火电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现在想要让棉布的价格跌下来,按简单的经济学,只需要要提高产量即可。只是想要棉布大幅跳水,那么就需要鼓励技术升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直至后面脚踏缫车的出现,这样才大大地提升大明棉布的生产效率。

“陛下,臣愚钝,这棉布又岂会越来越便宜呢?”礼部左侍郎徐铭的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便是困惑地道。

朱佑樘知道其他人恐怕亦是绕糊涂了,要论四书五经每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这经济原理确实太过难为他们了。

当然,倒不能说这帮重臣不聪明,而是传统观念作祟,他们一直都鄙视商业又岂会去认真研究呢?

朱佑樘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下,当即扭头望向左侧的万安询问道:“万阁老!”

“老臣在!”万安不明所以地望向朱佑樘,当即恭敬地回应道。

朱佑樘拿起桌面上的一本书,对万安认真地询问道:“听闻你对史书钻研极深,你可知唐时普通书卷价钱几何?”

“唐宰相元载有奏疏有提及,千钱购书一卷,而一部五卷共需5000钱!”万安稍作思索,便是给出答案地道。

刑部尚书杜铭等官员不知朱佑樘为什么突然扯到书籍之上,更是困惑不解地望向朱佑樘。

朱佑樘微微一笑,便进行追问地道:“宋时呢?”

“老臣记得有史料记载,一卷书卷为几十文到一百文不等!”万安稍作思索,又是给出答案地道。

朱佑樘将手中的书放下,显得十分认真地询问道:“因何?”

“一则识字者多,二则活体印刷术得到运用,故价格已是不及唐时十分之一!”万安想了想,便将自己的感慨说出来道。

刑部尚书杜铭等官员得知书籍的价格竟然差了这么多,联想到朱佑樘刚刚提及的棉布,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若说书籍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棉布的价格自然不是一成不变,而若真能让棉布的价格跌下来,对百姓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跟那些执政者只想着吏治和兴教育相比,若是能够真将棉布的价格弄下来,这确实才是真正的仁政。看书溂

“臣偶尔到鼓楼购书,今时一卷只要数十文钱,比唐时不知要便宜了多少倍!如今看来,棉布未必不能变得越来越便宜!”刘吉显得若有所悟地说道。

朱佑樘迎着众人的目光,便是侃侃而谈地道:“因从事者多,又现活字印刷术,故书价才能屡屡下跌!朕以为,若能设法改进织机的生产效率,鼓励更多的作坊从事棉业,则事可成!今棉布一匹要一钱多,若是咱们能让棉布每匹降至五成,则百姓能穿者多!朕在耕藉礼加种棉花,正是想要向天下倡导种植棉花,从原材料的产量着手!咱们朝廷为了提高百姓的积极性,朕以为可择一些地区,凡种棉者不征三十税一,而是百税一,如此便可让棉花产量增多!”

“陛下,如此有损朝廷税收啊!”礼部左侍郎徐琼暗自一叹,当即便提出害处道。

朱佑迎着在场重臣的目光,将自己的态度亮出来道:“诸位爱卿,咱们要谋之百年,而不争这一朝一夕之利!朕在青宫之时,便已经学得: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人也。今若是能牺牲浅利,而得百姓能穿得起棉衣,此举何止百获?朕跟诸位今日有此远谋,朕以为已能入史册矣!”

在这个时代自然没有政策扶持这个概念,既然是自己治理这个国家,那么自然不可能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

且不说发展布业确实能让百姓有衣可穿,而自己想要走上真正的强军之路,亦是离不开纺织业的创汇支持。

不管是要打破传统观念,还是要带来新的治国理念,这产业扶持无疑是时下最好振兴华夏的好路子。

喜欢独治大明

最新小说: 异世明皇 重生之良缘天定 带血的麻糖 异世逍遥小日子 佞妻 花落江湖行 嚣张医妃:暴烈王爷的私宠 恶毒女配大逆袭:邪魅大小姐 回到南宋末年 低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