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恭事
第352章 恭事
“殿下拒绝登基,实乃明智之举也!”众人散去,李跃独留王猛。
李跃笑道:“还不是实力不济,时机不成熟?”
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国家一样,没有实力,何必打肿脸充胖子?
对李跃而言,称王跟称帝也差不多。
梁国如今需要的隐忍,而不是再起波折。
⊙ttkan⊙
王猛哈哈一笑,“殿下还真是快人快语,此时非但不可称帝,还应归还江东俘虏,上表请封,离间燕晋。”
“向司马氏请封?”李跃一阵恶心。
梁啸、贾坚在淮南打的不错,击退了袁真、荀羡,俘虏数千晋军。
不过也仅此而已,江东原本也没想真打,只是配合燕国出兵,壮其声势。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犹奉事殷商!江东虽弱,仍是天下共主,大梁之敌,先燕后秦,与江东缓和关系,便能集中精力对付燕国!”王猛借用曹操的《短歌行》劝谏。
如今天下形势,颇类春秋战国,恭事江东,实则是在争取天下人心。
在没有统一北国之前,肯定不会去攻打江东。
向江东求封,也是表明梁国不敌对他们。
但江东那帮人,未必领自己的情,只希望他们以后消停一些。
“孤尽力而为,我意任先生为兖州刺史,意下如何?”李跃也不废话,直奔主题。
兖州是梁国境内最富庶的一州,也是梁国根基所在。
但同样豪强盘根错节,实力最强。
解决兖州豪强,其他州的豪强也就不在话下,这比登基称帝要迫切数倍。
王猛道:“殿下之意,臣已知晓,此亦猛之夙愿也,以中原之实力,足以压制天下,如今却受困于慕容氏区区两州之地,盖因中原豪强太多。”
“若能兼并豪强,慕容、拓跋、苻氏何足道也!”
中原的人口、土地,至少有四分之一在豪强手上,而这四分之一的人口就有百来万,更不用说中原最好的土地都被他们掌控。
如今梁国已经进入瓶颈阶段,暂时不对外扩张,那么就只能挥刀向内了。
打压削弱豪强,释放人口、土地,补充国力。
“一年之内,臣必肃清兖州!”王猛沉声道。
“先生大才,孤拭目以待!”
李跃随即颁布诏令,调兖州刺史刘启为侍中、领户部尚书,升王猛为兖州刺史。
大战之前,或许有人会质疑王猛,大战之后,再无人多言。
李跃还是给他配了三千黑云精锐,还将高云、段罴调给他充当马前卒。
段罴是段氏鲜卑,高云出身讲武堂,与地方势力没有牵连,又都是智勇兼备之人,能成为王猛的左膀右臂。
刚刚送王猛出城,并州的消息就来了。
张平上了一封请罪书,送来二十多名年轻貌美的胡姬,十多匹好马,外加一个侄子当质子。
“……假子张蚝因是上党人,私自出兵,冒犯梁王之威,死罪死罪,本该归还上党,然郡中父老依依不舍,一再恳请留守,此次民风自古剽悍,若不从其所请,只怕立招变乱,投降燕人,是以,臣不辞幸劳,愿为殿下防守此地,还望殿下多多包涵,死罪、死罪。”
这厮还在后面弄了一份请愿书,也算是做足了功夫。
他敢这么睁着眼说瞎话,其实看准了现在梁国不能拿他怎么样,有恃无恐。
李跃回了一封信,让他将罪魁祸首张蚝送入邺城。
邺城离并州不算太远,穿过太行山也就到了。
张平回信来的很快,说张蚝与他父子情深,儿子犯了错,自然由老子承担,张平愿代张蚝领罪。
嘴上说领罪,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书信来往多次,李跃渐渐摸清张平的性格,狡诈如狐。 对付这种人不能着急。
蓟城。
慕容俊整日黑着一张脸,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点,看谁都目光不善起来。
此次南征,如果不是他首先战败,胜负难料。
战败就会打击他的威信,更何况他的部曲损失惨重,说话也没以前那么有威信。
反而慕容恪经此一战,声威大振,虽不是燕王,聚集在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多。
蓟城近日童谣四起,“人中为英,不可为王,心有玄机,天下皆望。”
慕容俊字宣英,俊字单旁为人,前两句说的正是他不应该称王。
慕容恪字玄恭,心有玄机,天下皆望,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这些童谣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因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极广。
而慕容恪也的确“天下皆望”,就不能不引起慕容俊的警觉。
此时此刻,慕容恪一旦动手,慕容俊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手握重兵的慕容垂会支持他,被他救回的阳骛会支持他……
“殿下,四郎主求见。”
越是不想见,慕容恪越是找上门来了。
“传。”
片刻之后,慕容恪一身常衣来见。
慕容俊换上一副笑脸,亲切无比,“玄恭此来何事?”
“近日蓟中有细作散播童谣,殿下可知?”慕容恪直接把事情挑明了。
“竟有此事?”
“臣弟已经查清,乃梁国细作所为,李跃设校事府,多行离间、刺探、散播流言之事,王兄切不可放在心上。”
慕容恪一向光明磊落。
“四弟……”
“胜败乃兵家常事,汉高累败项羽之手,魏武亦有赤壁之失,兄长不可因一时之败而自挫锐气,大燕历经三世,国强民定,只需励精图治,广结盟友,自有克敌制胜之时。”
慕容恪娓娓道来,令慕容俊如沐春风。
“四弟所言是也!然今日之形势,可有良策?”如果慕容恪都不能信任,燕国就没人能信了。
他若是要造反,根本不用等到今日,当年慕容皝病逝时,手握重兵的慕容恪就可以动手了。
“中原暂不可图,唯今之计,当先扫平敕勒,取其人口牛马,充实大燕,其后并沙漠之众,南下而争锋!”
这是慕容恪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既不针对国内豪强,也不动宗室大将,一团和气,不触及燕国之根本。
“妙策!”慕容俊大为赞赏,“然谁可为将?”
“上策,王兄亲征,补充部曲,中策,道明为将,率本部人马北上,下策,臣弟领兵出战。”
慕容俊刚刚兵败,又要离开都城远征,自然不放心。
而慕容恪已经成为燕国的柱石,没有他坐镇蓟城,燕国的正常运转都是问题。
国中政务军务,一大半都经慕容恪的手,任何风吹草动都需他操劳。
所以只能中策,选慕容垂。
“秋收之后,道明北征敕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