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商业偷猎是近代才有的一个问题,并且开始对动物种群构成了相当程度威胁。
并且越往后,越严重。
在二战结束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欧洲各国元气大伤,无暇顾及其海外殖民地,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浪潮日益高涨,许多非洲国家都是在这一时期摆脱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
独立之后,大多数非洲国家保留了这些由欧洲殖民者制定的禁猎法则,但为了食物或“丛林肉”而偷猎的行为仍在继续,为了商业利益而偷猎也依然屡见不鲜。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新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有不少管理者是明知有人违反而故意放纵的,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依赖通过“丛林肉”而获得宝贵的蛋白质。
在非洲,“丛林肉”几乎是贫穷人家的唯一肉食来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穷到没法挖矿,那就只能依赖于原始的动物资源。
不可否认,那些为食物而捕猎的人对当地的动物种群构成了威胁,但若是与那些为了国际贸易而捕猎的动物相比,二者的威胁程度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非洲的偷猎活动更是达到了空前猖獗的程度,造成了严重危机。
大象和犀牛种群尤其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这两种动物,并不属于“丛林肉”的范畴,也没有人以其肉作为食物,它们被捕杀完全因为国际市场对于象牙、犀牛角及其制品的狂热需求。
同样拥有优美长角的瞪羚属同样如此。
无论是哪一种瞪羚,几乎都有着一对优美,华丽的长角。
这让它们备受“偷猎者”的青睐。
廉价但坚固的摩托车和四轮摩托车,可以使偷猎者几乎可以进入该物种分布范围的所有地区。
八十年代后,盗猎活动有所收敛,但在10年代的“阿拉伯之春”事件以及相关的控制减少和经济困难之后,非洲大地上偷猎又重新变得普遍起来。
时常有猎人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发布猎杀图片,作为拥有一对美角的瞪羚属更是其中的常客。
此时的细角瞪羚抽搐着后腿,腹部破开一个大洞,皮开肉绽。
这样的伤势,只有可能是人类枪械所造成的创口,正常的动物狩猎是绝无可能造成这样的洞口式创伤。
结合此时的环境,枪声,沙漠,创口,毕方都不用怀疑,就可以百分百肯定是偷